如果沒把高中地理忘太乾淨的話(我是忘得挺乾淨),應該在課本上見過「福建土樓」照片,一座座看似飛碟降落在山林間的東西,當時我以為是什麼古代文明遺跡。現在台灣人對土樓更不陌生了,苗栗高鐵站附近蓋了座水泥樓「客家圓樓」。
在某些國外學者眼中,福建土樓是世界上最美的防禦性集合式民宅,但既然是「防禦性」,歷史恐怕美不到哪去。福建西南角(簡稱閔西)分布以客家人為主,客家人是早年因中原戰亂大批南遷的移民,「客家」有「客居他鄉」的意思(這是眾多說法中的一說)。閔西自古便是天高皇帝遠、控制力鞭長莫及的地方,住這裡只能自求多福,群居是必要的,加上地勢多山丘少平地,因此依山而建、就地取材、佔地小、防禦為主的「土樓」應勢而生,保護居民走過數百年,從抵抗山裡的動物與土匪,到明清時期海上來的倭寇海盜,民國後又是戰亂頻繁。
福建土樓有很多形式,歷史可追溯至宋元時代,起初並不是圓的,而是從漢人四合院形式演變而來,把四合院房子加高加厚,出現「五鳳樓」形式(聽說台灣看得到);接著,把五鳳樓愈蓋愈高愈簡化,包得更密不透風,變成了方樓;後來,引入更具防禦性的山寨圓形型式,且圓形可以等量建材獲得更大的中庭空間,經典的圓樓出現了。
走過看過,現在我終於知道:福建土樓不是遺跡,也不都長得跟飛碟一樣。至今閩西一帶仍有三千多座土樓,很多都還有人居住,這些土樓以五鳳樓最多,其次是方樓,圓樓最少。我們在一本書上看到「有圓樓的村子一定有方樓」,尚未明白這句話背後的意思。
與圓樓的第一次就獻給這棟700年歷史的「裕昌樓」,也是現存最悠久的土樓之一,建於元朝年間。
徐步踏入圓樓的剎那,只能用瞠目結舌和嘆為觀止來形容,那感覺與看歐洲氣勢磅礡的皇宮教堂非常不同。王其鈞在《中國民居》書中前言寫道:「從文藝復興開始,歐洲的住宅都由建築師設計。而中國民居是一種沒有建築師參與建造的建築,他的形成完全是先民在生活實踐中,依據當地的氣候、地形、可獲得的建築材料等方面的經驗,本著符合自身生產、生活的需求,通過群體實踐、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相互模仿、不隨意獨自創新的原則,在一定的歷史期間內逐步形成的一種居住模式。」我想就是這原因吧,使這一股發自內心的強烈震撼感中,夾帶滿滿的感動。
倚著土樓高牆,從小小窗眼向外探去,很難想像數百年前一群生活在險惡環境中的老百姓用雙手一寸寸夯起1米厚的牆壁,築起直徑54米、樓高五層的的正圓形建築,每層有54間約10平方米的房間,整棟樓可以住269戶。裕昌樓蓋好後不久,第三、四層的柱子開始往左傾斜,而第五層的柱子則一致往右歪,沒人知道原因,但700年來大樓仍舊屹立不倒,所以,裕昌樓又被稱「東歪西斜樓」。
樓裡還有居民,大量觀光客成了賺外快的來源,幾十位居民徘徊在大樓門口,逢人進來就問:「想不想上樓?一人五塊可以拍照整個樓!」後面這句說到心坎裡了,我們只不過稍微遲疑,阿姨立刻自己殺價,收了15元就讓我們四人上樓。
她帶我們上到三樓,拋下一句「三樓隨便看不能去別樓」就離開了,猜她就住三樓吧。只能說,帶上超廣角已是正確到不能再正確的選擇,但還是不夠廣啊!
裕昌樓是「內通廊式」土樓,像宿舍或旅館般有共通的走廊,稱為「跑馬廊」,可走過每戶人家門口,樓梯是共用的;另外也有較少見的「單元式」土樓,像圍成一圈的連棟透天,自有樓梯。我們沒有聽阿姨的話,恣意在二、三、四樓間亂晃,想窺伺土樓常民生活,廊間角落散發出濃厚的尿騷味,百年土樓當然沒有廁所囉,有幾戶的尿桶還放在門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