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有人向老師抱怨昨天早餐不好吃,只能怪獵人不力獵不到好食,老師和學姊是好獵人,馬上推薦另家餐廳,今天飢餓的獵食團大清早就出發。早餐店在巴士站附近,店內坐無虛席,這次來到馬鞍山,確實撤銷了上回來港誤認「香港人12點才起床」的刻板印象。今天自由行,老師要去澳門找學姊,錠堯學長要去南丫島吃海鮮,眼花有四個人要過悠哉的一天,阿布有八個人組成瘋狂購物團,我也有八個人,目標是赤柱,一個堪稱港島鄉村的地方,港島的鄉村到底是怎樣嘞?
赤柱
地形上港島與台灣有些類似,中間高山相隔,將全島切為南北兩地,赤柱位在南邊的海岸,要從港島北岸乘車穿越山脈方能抵達。早在清朝時期,赤柱是港島的軍事機地,也是主要的居住區,人口佔全島近三成,1841年英國獲割香港,赤柱是維多利亞城(今中環)建成之前的臨時行政中心。1842年政治中心北遷維多利亞,赤柱變成英國人主要的住宅區之一,至今仍有許多英國人留居。據傳曾經這裡遍佈木棉樹,火紅的果實與挺直的枝幹而得「赤柱」之名。
我們在銅鑼灣坐40號小巴,穿過黑暗的香港隧道,港島小到貫穿山脈不用幾分鐘,但是等眼前再度亮起後恍如隔世,原本高樓聳立的天際線變成巨石堆疊的海岸線,那些艷麗奪目的大型商場也變成琳瑯滿目的市集小舖。赤柱的地景與北岸繁榮地帶頗有差別,雖不乏港式高樓,卻處處散發歐美小鎮的氣息,彎曲的山徑、典雅的洗石子小屋、沿街露天的餐座、及滿街的金頭髮白皮膚。
美利樓(Murray House)是赤柱的景點之一,原為1844年建於中環的兵房建築,1982年中銀大廈營建工程拆除美利樓,基於歷史保存理由1990年將建材搬至赤柱重建,1998年完成,但也因為原址不同、物料更動而失去一級古蹟的地位。美利樓是英國殖民初期典型的中西合一建築,西式圓柱戴著中式瓦頂,也是此類建築中最悠久的一棟。今一樓做為海事博物館,其他空間變成餐廳,陽台拉起了遮陽簾幕,遮去不少歷史身段。
大約快一點我們才去吃午餐,泗益小吃店位在公車總站附近,近午已達人聲鼎沸的狀態。泗益是旅遊書籍會提起的名店,外觀不起眼,但裡頭狹小黑暗的空間卻坐無虛席。我們八人分做三處,欲品嚐它的招牌「西多士」還要等上十多分鐘,西多士就是「西式吐司」的意思,類似台灣稱的法式吐司,但西多士是裹蛋汁油炸、內夾甜甜鹹鹹的醬汁、外蓋奶油片,吃起來頗香,但有點油膩。
在微風吹拂的三點鐘,結束在赤柱的短暫光陰。
九龍油麻地
260公車不同於40號小巴,是雙層巴士,而且繞更多山路,我必須懷疑香港人的小腦平衡機制是否已經退化,怎能在這種地形、這種交通工具上猶保氣定神閒阿?回到金鐘站後花了點時間才找到地鐵站,皇后大道旁的建築常與公共建設共構,人行步道滿天交錯,地圖上也多了「行人道」的圖例,意指你可在「不見天日」的情況下從這走到那,但不保證你可以找得到路,因為圖面是2D而皇后大道是3D的.....。
一天要走完赤柱再逛九龍有些癡人說夢,早上的赤柱、淺水灣在實地造訪後直接取消後者,九龍行程也刪去了旺角女人街。搭地鐵來到佐敦站,立刻拜訪庇利金街上的義順牛奶公司,這是港澳有名的點心店,以雙皮奶、燉奶著稱。店家面積不大,但桌椅密集塞了近20桌,我們幸運地進門就有位子,老闆立刻來打招呼,經驗老道一眼就認得我們來路:「吃我們的燉奶,寶島來的客人都喜歡!」我們這桌點了原味、紅豆、朱古力等多種燉奶,也點了兩份豬扒包嚐嚐味道,燉奶比豆花再稀一點,口感綿密,濃濃的奶香深得我心,豬扒包是炸過的麵包夾一片扁豬排,我想他的迷人之處應是乾肉配脆麵包,若是鮮嫩多汁的肉會掩飾麵包在這份料理的分量。吃玩小茶點後看看時間也不多,我們決定沿廟街往北逛直至油麻地站。
1980年代九龍一帶無牌經營的攤販太過氾濫,港政府於是規劃20處「小販認可區」,旺角女人街是第一個獲准成立的,原本榕樹頭的攤販也隨後設置在廟街,由南至北連接了眾街坊、甘肅路與南京路,徒步逛街要一個小時,我們來到天后宮前,榕樹頭公園裡有很多人聚集,不乏外籍勞工的面孔,對街轉角一家「許留山」的招牌相當顯目,簡直是「專橫跋扈」,香港不少轉角店家都會這樣「發揮」招牌。許留山以芒果材料為名,賣甜點飲料,大夥點了各種芒果飲品,喝得不亦樂乎。
中環蘭桂坊
行程馬不停蹄,從油麻地搭地鐵到中環,趕五點與銅鑼灣購物團大會合,人在異地更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之感,看到其他人時莫名開心,卻得知晚餐的陸羽茶室已過港式飲茶時段,於是16人再度拆為兩團,10人要去蘭桂坊探險,6人要繼續為香港商業貢獻。
我們先在一家小餐廳用過餐,飯後先去餐廳附近的「石板街」逛逛,仙妮本來想找一家「蛋撻王」,但在地攤販說它早已歇業了。石板街名字是缽甸乍街,聽說是第一任港督的名字,該街過去因地勢陡峭,用石板鋪面方便人行,市中心竟有這種斜度的街巷,可見港島地勢的崎嶇。
中環蘭桂坊名聞遐邇,隊上很多人都聽過這三個字,但大多以為是家名店。蘭桂坊是一段街廓,狹義指一條L型斜坡,廣易則指德己立街、威靈頓街、雲咸街這幾條構成的區塊,聚集多家西式酒吧與餐廳的高檔消費區。以前這一帶住了很多媒人,有「紅娘巷」之稱,1980年代起有位加拿大商人Zeman在此投資,改建大廈為西式餐館,供在香港居住的外國人一個交際場所,爾後西式酒吧與餐館陸續出現,1978年Disco Disco舞廳開業,蘭桂坊才以同性戀聚集地名聞國際。Disco Disco今已歇業,但蘭桂坊的消費生活仍延續著,白天蘭桂坊就像普通的住宅街坊,過了晚上七點後店家路需開門,高角桌椅羅列路邊,大約在十點到子夜之間是最熱鬧的時候,以外國人居多。
我們依地圖從石板街走去蘭桂坊,意外行至一處陽台,可俯瞰半個蘭桂坊街區,相當有趣的視角。上次我來這裡可是喝到醉才回飯店,這次本來吵著喝酒的人親臨寶地後卻一點酒意也沒有,可能是在想:「原來蘭桂坊不過就這樣阿?」畢竟還不是蘭桂坊上檯面的時間,反倒是一家流行裝潢的甜品店吸引我們目光,店名是「五代同糖」。這家店的甜品中西合併,西米露、雪花冰、奶酪、烤布丁應有盡有,上桌的各個像藝術品一樣華麗,七彩繽紛,然而吃進嘴裡其實蠻普通的,昂貴的價錢顯然是賺裝潢和租金的。
走完蘭桂坊後大家還去逛街購物了一些時間,才搭公車回馬鞍山,車上我睡著了,這一天玩下來真累了。回到烏溪沙青年營,聽老師學姊分享她們去的地方,也分享澳門的肉乾和蛋撻,雖然只有一天的自由行程,但每個人都裝了一身喜悅,我也是滿載而歸,在永遠不可能走盡的地方得到了一處角落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