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13, 2016

北德之旅(二):Aachen 亞琛

下午一點左右抵達老哥住的城市--亞琛(Aachen),亞琛是用英語發音,德語發音應為「阿亨」。由於臨時插入科隆行程,時間變得緊迫,卸下行李後便馬不停蹄上街逛去。亞琛是德國最西端的城市,與荷蘭和比利時兩國相交,擁有豐富的歷史與文化的遺跡,不只記在亞琛裡,更記在整片歐洲影響今日的國家分立,繪出每道國家民族的脈絡。

歐洲的歷史不好懂,不僅互相討伐侵犯,還時常政治聯姻,國家合了又分分了又合,這國家的東西被搶去那國家放,那國家的繼承人得到這國家找,而且各王室的姓氏冗長,但名字卻千篇一律,充滿查理、喬治、威廉、斐迪南、腓特烈、愛德華....,例如2013年在西班牙Granada我就被三個「斐迪南」搞得暈頭轉向,加上名字後的世代編號就更混淆視聽了,此「查理一世」非彼「查裡一世」,一世、二世、三世還不定按規律遞增。然而,既然在德國旅行,至少得認識法蘭克王國(481-843)、神聖羅馬帝國(962-1806)、布蘭登堡選帝侯(1517-1701)、普魯士王國(1701-1918)、威瑪共和國(1918-1933)、德意志第三帝國(1933-1945)、東西德分列(1945-1990)、統一的德意志聯合共和國(1990迄今)。

為什麼要在亞琛扯這麼多德國歷史呢?先講結論吧,第一,因為名聲響亮的「查理曼大帝」出生於此、建宮於此、埋葬於此,他把法蘭克王國推上頂峰;第二,在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裡,共有32位皇帝在亞琛教堂進行加冕。若想撇開歷史糾纏,也能獨見亞琛在今日觀光的重要性,亞琛大教堂是德國第一個被列為聯合國UNESCO世界文化遺產(1978年),老哥一再強調:「編號第三!」

德國啤酒與豬腳

吞嚥亞琛沉重的歷史前,得先解決沉重的身體髮膚,餓阿!哥說:「去吃德國豬腳,只有朋友來我才能一起吃!」老哥對美食總有計畫,這是他的專長,我們徒步穿越正片亞琛的舊城區,從最北端走到最南端,行經亞琛的核心地帶,亞琛市政廳前的廣場上有座噴泉,週遭聚集大量低首滑手機的人群,Pokemon的威力果然穿透古今,活在虛擬的真實地圖裡。被寶可夢迷包圍的噴水池來頭可不小,「查理噴泉」正是查理曼大帝的雕像,立於1620年,曾在1792年被入侵的拿破崙綁架走,19世紀初才又歸還。




餐廳名為Aachener Brauhaus,亞琛街上除了K-bar(中東烤餅料理)最多外,其次就是brauhaus,是「啤酒屋」的意思,也等於「餐廳」的意思,啤酒是德國餐廳的基本配備,到德國不喝啤酒,別說你是在德國。Aachener Brauhaus是屬於當地人的餐廳,外觀老舊相當低調,進到裡頭卻別有洞天,兩層樓中樓的空間全用木頭打造,昏暗的燈光打亮鐵鑄與酒桶裝飾,散發著陳年的味道,座位是半廂房獨立隔間,我們剛進去時餐廳沒甚麼人,但在我們之後的饕客絡繹不絕,一下就客滿了。



啤酒先來,老哥介紹當地人愛喝的Weissbier,還有吸引觀光客目光的Dom Kölsch,因為他的標章是科隆大教堂的雙塔。菜單上列著三種不同名字的德國豬腳,我們各點一盤,三種豬腳都是火烤的,外皮呈現深紅色,油中帶亮,配菜就不同了,一盤配炸薯條,一盤配甜菜與蒸馬鈴薯泥塊,一盤則是經典的德國酸菜,10年前曾在德國曾吃過德式酸菜,當時不喜歡,今日還是不喜歡,酸到頭皮發麻,不過鮮嫩的德國豬腳還是讓人食指大動,一邊聽老媽講歷史故事一邊大快朵頤。




法蘭克王國(Frankish Kingdom)與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

在餐管聽完老媽的歷史課後,立刻展開尋訪亞琛city tour。前往亞琛大教堂前,先進入一旁的亞琛歷史博物館(Domschatzkammer),收藏大量自查理曼大帝以來的文物,還展出一些「遺骨」,頭骨擺在鑲金人像頂上,肘骨藏在鑲金的手臂裝飾中,腿骨擺在一座鑲金寶座中間,看得眼花撩亂,但不知是否為真。

法蘭克王國(Frankish Kingdom)的建立得從日耳曼人開始說起,「日耳曼人」一詞首次出現在西元前51年凱薩寫的《高盧戰記》中,他將萊茵河以東的民族稱為日耳曼人,近代根據人類學家與語言學家的部份研究,日耳曼人源於印歐語系民族,是批從北歐往南方遷移的民族,遷移範圍非常廣,遷到印度的被稱為亞利安人,遷到波斯的被稱為波斯人,往歐洲大陸的就是所謂日耳曼人,包括維京人、條頓人、哥德人等都屬於日耳曼人。

西元4世紀左右,因為來自亞洲的匈奴人入侵中歐,引發歐陸民族大遷徙,日耳曼人逐漸移入羅馬帝國版圖,尤其在當時已顯頹態的西羅馬帝國中,日耳曼人逐漸取代羅馬人的各種角色,包括軍人;隨著人口壯大日耳曼人開始自行統治,例如北非的汪達爾王國、伊比利半島的西哥德王國、以及位處今法國北邊的法蘭克王國。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法蘭克王國迅速擴張,最後併吞了西哥德王國。

法蘭克王國可說是歐洲封建制度的開端,國王擴張領土也是佔地為王,國王將自己視為地主,並分封給貴族功臣,影響後來封建文化。然而,日耳曼人建立的法蘭克王國卻有兩個制度引發後來的變動與衰落:其一是類似宰相的制度,稱為「宮相」,國王可以偷懶不理國政,導致西元751年法蘭克王國的易主,由原本擔任宮相的丕平(Pepin)家族登上法蘭克國王王位,取代原本的墨洛溫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建立卡洛琳王朝(Carolingian dynasty);其二,日耳曼人的傳統是父親死後由兒子們瓜分土地,這更直接導致西元843年的法蘭克王國解體,亦是滅亡。

回到法蘭克王國中竄位而成的加洛琳王朝,名聞遐邇的查理曼大帝就是加洛琳王朝的君主查理一世(Charles I, 742-814),於西元768年登基。亞琛正是查理一世的出生地,登基後他更把亞琛打造為法蘭克王國的核心重鎮,法蘭克王國在其在位期間達到頂峰,除了伊比利半島被伊斯蘭教摩爾人統治外,幾乎包下整個西歐。

查理一世是虔誠的基督教徒,西元800年羅馬教皇因受地方貴族攻擊而向查理一世求救,他親自率軍前往義大利陣壓,解救羅馬教皇的危境,沒想到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中「突然」被教皇加冕為皇帝,獲得「羅馬人的皇帝」稱呼,從此才被稱「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然而突如其來的加冕動作其根本是教皇的處心積慮,世俗皇帝若由教宗加冕,就意味著宗教凌駕於政治之上,但查理曼大帝第一時間也未深思,滿心歡喜地回到亞琛,孰不知吃了大暗虧。







神聖羅馬帝國 (Holy Roman Empire)

從老哥的租屋窗戶往街上看,就能撇見一座歷史韻味十足的建築,被簡稱為「羅馬城門」,此城門是14世紀留下來的兩座城門之一,是北門,從年代便知此「羅馬」並非我們熟悉的羅馬帝國,而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產物。



查理曼大帝於814年去世,將法蘭克王國傳給唯一活著的兒子路易一世(Louis I),路易一世企圖修正土地由兒子均分的傳統,還立兒子洛泰爾(Rotrude)為太子(他們稱為「副皇帝」);但當840年路易一世過世後,另外兩個沒繼承土地的兒子--日耳曼路易(Louis the German)和禿頭查理(Charles the Bald)--聯合造反,迫使洛泰爾簽訂《凡爾登條約(Treaty of Verdun)》,硬生生把法蘭克王國解體滅亡了,瓜分成三塊,禿頭查理擁有西法蘭克王國,日耳曼路易擁有東法蘭克王國,原本的國王洛泰爾的中法蘭克王國則免強算繼承正統,擁有原政治核心的亞琛和宗教核心的羅馬。

但洛泰爾始終沒能解決兒子分國的問題,他在855年過世後,中法蘭克王國又被三兒子拆了,分成洛林、普羅旺斯、和義大利三地區,怎知領到洛林和普羅旺斯的倆兒子早死,才在《凡爾登條約》解體王國的叔輩--又是日耳曼路易和禿頭查理--見機不可失,870年自己簽下《墨爾森條約(Treaty of Meerssen)》把洛林和普羅旺斯瓜分了,亞琛從此落入東法蘭克王國的手裡,原本繼承法蘭克王國正統的中法蘭克王國只剩下南邊的義大利半島。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三國大致為今日法國、義大利、德國的前身,可見此段歷史對今日歐洲的重要。

接著直接跳到西元936年顎圖一世(Otto I, 912-973)在亞琛加冕為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在位期間使用武力平定國內諸多爭亂,西元951年開始入侵義大利,當時的義大利地區也是亂糟糟的,連羅馬教皇約翰十二世在961年都請求鄂圖一世進入義大利保護羅馬,西元962年約翰十二世在羅馬加冕鄂圖一世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 962-1806)自此出現了。(不過也有一說支持神聖羅馬帝國是在800年查理曼大帝受教皇加冕時已出現)

這次加冕的情勢與查理曼大帝的加冕完全相反,是教皇有求於世俗皇帝,允許鄂圖一世利用宗教來控制國家,到後來連教宗的罷黜新立都插上一手,約翰十二世就是被鄂圖一世廢掉的。此外,羅馬教皇給予鄂圖一世的宗教權力引起東羅馬帝國(或稱拜占庭帝國)的不滿,東羅馬帝國一直是「政教合一」,沒有世俗與宗教領袖的區別,沒想到現在西邊突然冒出個「羅馬人的皇帝」和「神聖羅馬帝國」,而且還被指為「羅馬天主教的統治者」,這些亂七八糟的日耳曼人到底算哪羅馬的哪根蔥?於是就打阿打,鄂圖一世一直跟東羅馬帝國較勁,從此,歐洲土地上宗教和政治再也不是兩件事了,換得千萬白骨累累,糾結千年勝敗興亡。

亞琛大教堂(Aachen Cathedral)

終於來到亞琛大教堂門口了,或稱瑪利亞教堂,相較於科隆大教堂,眼前這座也是哥德式教堂稍顯普通,但歷史可比科隆大教堂悠久與輝煌。亞琛大教堂是查理曼大帝於西元786年下令建的,是他的行宮教堂,由於和羅馬教宗感情交好,西元805年教宗雷奧三世(Leo III)特別為他宣布大教堂的落成,「只」花20年就蓋好的教堂還真少見XD。

撇開這些明文記載的歷史,民間也有對教堂留有傳說,就記載在教堂的大門上,老哥說:「你們去摸摸,門上那兩隻獅頭門環有甚麼不一樣」,老姊跟我三步併作兩步上前,發現其他觀光客也都伸手在獅頭上摸來挖去,難怪兩隻獅頭顯得特別光滑。獅頭的相異之處在右邊那隻獅子的嘴巴裡多了一塊東西,但肯定不是中國文化中兩隻石獅子一隻帶小獅一隻含球的意義,老哥開始說故事了。亞琛地方上傳說,當初在建亞琛大教堂時,地方居民因為沒有錢而向魔鬼商借,等教堂建成後居民卻發現沒錢可還,也不想還,此時魔鬼已在來亞琛討債的路上,於是居民在教堂裡放了一隻狼以對付魔鬼;魔鬼闖進教堂後就被這隻狼攻擊,一陣搏鬥後魔鬼挖出狼的心臟,但也在逃跑時被狼咬掉了一根指頭,懷恨在心的魔鬼事後帶著一堆沙包要來掩埋居民所住的聚落,卻迷了路,便向一位婦女詢問亞琛的方向,婦女看出這人心懷鬼胎就胡亂指了一個方向,把魔鬼引導到離亞琛愈來愈遠的地方,知道被騙的魔鬼只能氣得在路上把沙包一丟,放棄報附計畫。魔鬼丟的沙包就成了現今亞琛北方的盧斯山(Lousberg),山上有魔鬼和指路婦女的雕像,在亞琛教堂裡則有尊沒有心臟的狼雕像,而門上右邊獅嘴裡多的玩意兒正是魔鬼的手指頭。





在歐洲,進入一些有名的教堂會收費,有的會光明正大收門票,有的會巧立名目收「攝影費」,我想不通收攝影費而非門票的目的是甚麼。亞琛大教堂收攝影費,但不是在門口收,而是由四處巡視的服務人員徵收,大概是防觀光客「嘴巴說不但身體很誠實」,然而巡視人員也不是逢攝影必收,只針對單眼相機使用者,拿著手機或數位相機的人可以免責,一旦出現拿單眼又把眼睛湊近成像框的動作,服務人員第一時間就出現在身邊了,我一試便中,一位年紀偏大的服務員收了我1歐硬幣,換得一條紙環別在相機上,而且這人似乎分不清亞洲人,不久後他又來向我索取攝影費,我二話不說拿起那條指環嚴肅地瞪著他,老哥說:「恭喜妳獲得專業攝影認證!而且還認證兩次!」老哥上次在亞琛大教堂遇到的服務人員比較會說話,他跟老哥說:「先生,你看起來非常專業,但我們教堂需要跟專業攝影師收錢。」


亞琛大教堂外部是哥德式,但內部風格混搭,結合哥德式的尖拱與羅馬式的圓拱,壁畫則有點拜占庭文化的味道,柱子使用大理石石材也讓整個感覺有別於其他哥德式教堂,是當初由羅馬教皇同意將義大利大理石運來亞琛蓋教堂,有人將此建築風格稱為「加洛林風格」,起名於查理曼大帝所屬的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




亞琛的溫泉與雕像

從亞琛大教堂出來已接近下午五點,我們閒晃至大教堂東邊的愛麗絲公園(Elisengartten),在此能看到亞琛自古另一聞名的特色--溫泉,公園裡設有旅遊資訊中心,建築旁規劃小親水公園,水全是溫熱的溫泉,水面上漂浮許多橘色的塑膠鴨子,孩子們在裡頭玩得樂不可支,連狗狗哈士奇也在水裡活蹦亂跳。



亞琛的老城區欣賞掉塑品也常有意外之趣,愛麗絲公園附近有組雕塑作品叫「貨幣流通(Kreislauf des Geldes)」,再一座溫泉水池旁雕上四尊人像,分別象徵貪婪、吝嗇、施惠、及乞討,都是和「錢財」有關的人格,加上環繞在水池四周更有「金錢如水」的意思,此寓意是勸人們善加理財,最好把錢都存進銀行裡,然後從水池畔抬頭一看便能看見一座銀行Sparkasse Aachen,這樣的巧合不用太意外,因為雕像就正是這家銀行捐獻的。

沿街還有其他的雕像,有一座雕像上的人偶帶有關節,人們可以與之互動,相當有趣。我們沿著老街慢慢走回老哥的住處,飛過半個地球外加尋訪兩座兩個世界文化遺產,已經非常疲累了,但今天還有一個行程--馬斯垂克。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