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4, 2011

台大女排隊遊(一):香港尖沙咀

去年十二月底老師透露想帶大家出去玩的念頭,某晚練球檢討時老師說:「女排真的很久沒有一起出去了,像眼花、俞青還有要畢業的人在這裡待這麼久了,應該要出去玩一下」聽到的當下,身為準畢業生一員的我無比感動。

老師是個行動派健將,一月中即拋出墾丁及香港兩種方案,最後香港中大友誼賽成行,接著二、三月親自接洽旅行社,並開始招喚學長姐,婷婷、宜芬兩位社會新鮮人請假跟隨,眼花也放下攸關畢業的實驗,外加畢業多年的艾珊、jeco、遜妹、麗琳、桃子學姊,以及親友團書慶學長,與愈相處遇幽默的錠堯學長,團開28人,光是老師的助理欄就塞了五個名字。2011年4月3日早上11點新體側門,一台遊覽車載著眾多行李及28顆雀躍的心,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這年頭跑很多次機場,除了自己的實習關係外,也因很多朋友出國念書前來送機。不過,機場本身、出關、候機這些事情是乏味的,但有趣的是旁邊陪著什麼人,之前實習老師會聊規劃的經驗談,但現在排球隊的人呢?不,我們不聊排球,我們聊生活,因為這些人,排球隊五年來已成為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香港

下午2:20的國泰飛機,28人塞滿機艙尾端,3:15抵達香港赤臘角機場,外頭氣溫26度,「Welcome to Hong Kong and enjoy your time!」

香港由九龍半島與大小島嶼組成,港島是最大的島嶼,香港的地形不僅破碎,而且山勢起伏大,平坦移居的盆地與沖積地分佈零散,因此港英政府在20世紀後半葉陸續規劃填海造陸、衛星城市、新市鎮等工程。九龍與港島的人口很早就飽和,港英政府為應對人口遽增的問題,選地規劃以「自給自足」、「均衡發展」為目標的新市鎮,前者提供房屋、舊業、教育、娛樂等設施,後者建立各種經濟背景與能力的人共存的社會,讓每個新市鎮的居民不需要湧進大城市尋求就業與生活所需,也因此,在每個城市都會看到大量國宅、大型購物商場等,購物商場多與公共寄物共構,例如地鐵、公車巴士站。

我們住的地方叫烏溪沙,位在沙田市馬鞍山附近,沙田是填海造陸新市鎮,規劃於1970年代,是個新穎的城市,路上看不太到矮房舊屋,反倒是住宅高樓林立。馬鞍山是沙田新市鎮的擴建,規劃於1990年代,屬更新的第三代新市鎮。馬鞍山是一座山,是香港人郊遊健行的好去處,我們住的烏溪沙青年營聽說是香港小學戶外教學的熱門地點,營地旁就可以觀海了,那是沙田海海口,與沙田市區對望。


尖沙咀

抵達烏溪沙青年營、安頓好行李後已近五點,搭遊覽車前往尖沙咀享用來港第一餐。尖沙咀位在九龍半島最南端,與港島北岸相望,中夾維多利亞港,是香港最繁華的地區。

餐廳名為「映月樓」,位在尖沙咀岸邊,落地窗外即見維多利亞港及港島樓景,七彩的燈影映在水面上,你我的臉影映在玻璃上,此名映月樓,或是映景樓,或是映人樓呢?我們席開三桌,佔據餐廳一個角落,菜餚上桌十幾道,道道色香味俱全,油雞皮色金黃肉質剔透、糖醋排骨香甜脆軟、東坡肥肉有油香卻不油膩、炸蝦鮮嫩肉多。





飯後到樓下廣場欣賞八點鐘的燈光秀,比直的雷射光從此岸彼岸射向天際,舞影閃爍維多利亞港的星空,配上兩岸大廈點綴全身的金碧輝煌,頗有相競之勢,亦有相襯之效。


賞完燈光秀就是自由時間,我們這行人目標是西岸碼頭的中港城,沿廣東道一路北行。白天的香港街景樓密層高讓人眼花撩亂,晚上的街景就有耀眼的廣告招牌幫眼睛畫重點,香港地狹人稠、道路不寬,不僅樓房高聳達三四十層,連公車都比台灣高出一個頭,處處令人感到壓迫。初到香港的我們還沒有受壓迫所害,反而是驚奇連連,大嘆台北根本不配國際城市之名阿!




廣東道沿路都是購物城,主要分佈在低樓層的地方,其餘多為辦公以及飯店使用,佔地1200萬平方呎的海港城是此路最巨大的建築群,集合海運大廈、馬可波羅酒店、海洋中心、港威大廈、附設郵輪碼頭,海港城有一口號:「一個海港只有一個海港城」,真是霸氣十足!不過我們的目標是海港城北邊的中港城,相形之下頗黯淡無光,且內部店家幾乎打烊,走一走幾個人還是復返海港城了。

我們回到尖沙咀岸邊,瞧瞧尖沙咀鐘樓,舊名九廣鐵路鐘樓,建於1915年,是九廣鐵路尖沙咀車站的一部分,如今只剩鐘樓獨自佇立,戴著香港法定古蹟的封銜。我們在鐘樓附近的岸邊閒晃,岸邊的人很多,或坐或倚或談或望,對岸的夜景依舊亮麗,彷彿每晚都會這樣點燃下去。




夜歸烏溪沙

第一天行程接近尾聲,我們乘地鐵回去,轉車三次花了一小時才回到烏溪沙,深深感受這裡根本是鄉下,漆黑寂靜。入夜後就是大伙的時間了,老師和學長姊是久違的相聚,暢談敘舊不知時過,我們則是拼湊了社會化的畢業生、忙裡偷閒的研究生、即將轉換軌道的準畢業生、即將為明年的生存繼續奮鬥的在學生,相言慎歡恍若曾經共堂時光,讓每晚的星空月色不捨西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