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6, 2001

情絲理路:吐魯番(六) 坎兒井

* 情絲理路系列是在娘的指導下,由姊妹共筆,老姊撰寫主文,本人撰寫註釋 *

達板城的石路硬又平哪,西瓜呀大又甜,那裡住的姑娘辮子長呀,兩個眼睛真漂亮…
--王洛賓‧馬車夫之戀



中國古代有三大工程:萬里長城、運河和坎兒井,運河我們的行程中是無緣相見,而長城在嘉裕關碰過面,至於坎兒井,吐魯番就是它的故鄉。

吐魯番古稱「火洲」,高溫少噢,水貴如油,農業的灌溉亙古就是一項問題,一般的露天河道水會蒸發,浪費掉,只能靠地下井水來運輸灌溉,因此坎兒井歷史悠久,在周代稍具雛形,漢代約略成形。坎兒井的名字源自中國,雖然很像西域民族的譯音,周代只稱「井」,戰國到漢代稱「坎井」,唐、元稱「井渠」,明代稱「牙坎兒」,清代稱「卡井」,如今則稱「坎兒井」。

坎兒井分成四個部分:暗渠、豎井、明渠、澇貝。暗渠是整條坎兒井的重心,天山;雪山的雪水滲入地下後,匯成地下水,但卻會遭到阻隔,因此每隔20米到70米由地面向下鑿井,最深有達80米,不過通常是靠山較深,越接近市區越淺,然後將兩豎井間打通,至於他們是如何測量,讓兩水道能準確合一,我們除了敬佩,也不明白其中之妙。暗渠接明渠,明渠就如同水溝,不屬地下水了,水質純淨,因為水既是雪水,又從地下流,而且途中沒有工廠林立,當然沒有任何汙染,可以手捧起來就喝,當地也有規定:不能在坎兒井的明渠洗澡、洗衣服,但我就看到有兩名穆斯林在明渠中洗頭洗腳的,要喝之前還是先考慮一下吧!

這樣的坎兒井總共有1100多條,最長25公里,最短只有100米,豎井當然也依地質[1]而長短有所增減,所以在戈壁灘上,常能看到許多土堆,一塊塊的好似大型螞蟻窩,那就是豎井的井口,靠著這些井將暗渠連得四通八達,是地底下的一條活龍,總長比黃河還長,其意義及對人們的貢獻也不下黃河。

[1] 吐魯番的地質?

吐魯番這個地方適合鑿井的條件有三,一是天山提供豐沛的地下水資源;二是從天山到艾丁湖心(吐魯番最低處),水平距離僅60公里,高差卻達1400米,地面坡度比為1/40,水流順暢;三是吐魯番盆地地下砂礫層質地堅硬,既有利於防止水分蒸發,又堅固耐用,不易倒塌。因此坎兒井能在此絕地逢生,造福人們,被稱之為「綠洲生命之源」或「地下大運河」。

我們參觀的是最著名的米衣不阿吉坎兒井,是250年前由米衣阿不吉人組織人們一起挖鑿全長三公里的坎兒井,可灌溉60至70畝的田地。這裡還成立有坎兒井博物館,館內有一半都在展示哪國領導人來此勘察,誇獎褒揚,我根本走馬看花,實在不想看,倒是場中一組古代鑿井的模型讓我們的眼光暫停許久,前面是一隻牛模型,牠曾經是一頭活牛,被做成了標本,蹄的地方還有一些潰爛,牠拖了一個大型木器,管小姐說能鑿井,我看是可以耕田吧!還有一個坎兒井示意模型,將坎兒井的安排模式清楚明白地呈現,讓人對這樣一個偉大工持有粗略的概念。

我親自進入坎兒井的暗渠體驗一下,渠內高度不及我的身高,我必須低著頭走路,寬僅容一人,水氣重又沒日照,是自然空調,水也是冰冷的,渠內渠外兩世界,雖然我很想待在裡面,但渠內是沒有流連忘返的時間和空間的,進來一人就得出去一人,只好無奈地走出暗渠,卻難忘那短暫的舒暢。

在大門口,我以十五元人民幣買了一隻背著兩個竹籃的超小小毛驢,雖然是個小模型,但皮毛是真的剃自毛驢了,它好可愛,好可愛!回國前竹籃丟了一個,頓時讓我若有所失,眼淚差點奪眶而出;也有小綿羊的模型,白白圓圓的像棉花糖,團友劉阿姨一次買了五、六隻,準備回國送人,我只能羨慕不能買,因為鼻子過敏不適合有細毛的玩物。出了坎兒井博物館,兩排直直的白楊木[2]下,塵土飛楊,維族的小孩忙著撿旅客丟掉的寶特瓶,心中有說不上來的惆悵。

[2] 白楊木處處可見?

在西北地區到處是白楊木隧道,或者形成白楊溝,是擋風沙的功臣,在景觀上也很有風格,常常是風景照片上的主角,但白楊木本身的實用價值不高,譬如做成傢俱易生蟲,大陸方面曾經將它做成衛生筷,還大量銷日本,結果日本回收衛生筷製成木漿又回賣中國,大陸政府覺得不划算,現在也禁止用白楊木做衛生筷了。

很多人都以為林則徐因鴉片戰爭而流放新疆,坎兒井是他的發明,那就太辜負許多人了,坎兒井是吐魯番附近人民長久以來的智慧結晶,那分驕傲、榮耀更藉著絲路遠播到中亞與西亞,就和暗渠一樣,躲在地下,人們知而不見,但它們已連成一片,不澎湃洶湧,卻潺潺不止,給人生命的泉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