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9, 2001

情絲理路:西安(四) 碑林

* 情絲理路系列是在娘的指導下,由姊妹共筆,老姊撰寫主文,本人撰寫註釋 *

凡欲結構字體,皆須像其一物,若鳥之形,若蟲食禾,若山有樹,縱橫有托,運用合度,方可謂書。
 --東漢‧蔡邕



聞得西安,想到長安;提及長安,憶起大唐,要說大唐,絕對不離那讓人吟誦不絕的唐詩,以及能展現線條每個中國文字,那點、橫、直、撇交錯一起,井然有序的書法,或是渾厚結實,如唐玄宗紀泰山銘的隸書,或是輕盈流暢,如褚遂良枯樹賦的行書;或是忠實嚴謹,如顏真卿多寶塔碑的楷書;或是瘋狂瀟灑,如懷素自敘帖的狂草。

中國文字可以說以不同的風貌領導各朝各代的文明發展:從刻在陶片上的文字符號,到目前發現最早得中國文字甲骨文,而後的金文、石鼓文,其後它們的子孫綿延,篆、隸、草、行、楷,各有獨特的美,因此也能說,中國的文字,不論是刻是畫,是雕是寫,都是一種藝術。而書法,即是一種書寫的法則,側、勒、弩、趯、策、掠、啄、磔,一提手,一轉腕,造就了中國傲視群雄的優美文字。碑林,就收藏了五千塊石碑,集各類書風之大成。

台南大南門有碑林,台灣國立美術館有碑林區,前者以清初期的石碑為主,後者以清末民國的書法作品為重,但二者與西安的碑林比較,可說是小巫見大巫了。西安的碑林原是宋代的一座孔廟,因為孔廟的傳統為東西向,因此碑林外立留一座「塞門」也是東西向,加上一個半圓形的泮池,如此就和山東孔廟類似了,只是山東孔廟是全圓的池子,稱辟雍。入門右側有棵古怪的樹,樹幹在中間就分岔,導遊說兩根分開的樹幹不曾同時長葉子,一定是一年輪一次,今年一邊長,明年另一邊長,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阿!再沿著一條直徑往內走,兩旁立了兩排栓馬樁,上面刻有獅子,稱渭北栓馬樁,古人進入孔廟,絕不能騎著馬,於是將馬栓在樁旁防走失。接著有一座景元鐘,外面有四十八個鐘乳[1],內有銘文,共有二百多個漢字,而「之」字的寫法就有七種,不過,東晉王羲之赫赫有名的蘭亭序中,之字的寫法有十多種,相形之下,此處略遜一籌。

[1] 鐘面上的鐘乳?

平常我們看到一些古鐘,外面都有一顆顆凸出來圓圓的東西,那就叫鐘乳,它不是耍性感,是調節聲音用的。一般鍾上有24個鐘乳,四個為一排,因為鐘乳是圓的,所以聲波會呈同心圓狀傳出去,當四個並排鐘乳同時發聲,聲坡會交疊共鳴,產生悠遠的鐘聲,而如果七個鐘乳間距不同,會有七個音階,所以鐘乳雖小,功能可大呢!

大門的匾額上由林則徐題了「碑林」,但碑字上頭的一撇沒寫出來,據說原因有二:其一,後人認為林則徐因禁煙失職,心有未甘,去了碑字的上頭暗示自己被摘去的官帽,罷官貶去新疆。其二,中國書法講究對稱之美,少一撇以求平衡和諧。或許兩者皆有可能,也或許是後人穿鑿附會,我比較相信第一個說法,林則徐忠心耿耿,早看出洋人的進步,和鴉片能使中國無可用之兵,無可用之銀,顧破釜沉舟地決意要禁煙,卻引燃了中西大戰--鴉片戰爭,更是押錯寶守廣州,洋人直攻北方,結果不但未得到肯定,反遭革職流放,心中能不甘心嗎?

第一展示廳的門前有亭子,擺著中國最大的「石臺孝經」,共有四種書體,正文為隸書,由對隸書非常有自信的唐玄宗親自書寫,以肥為美,但隸書盛行在漢代,因此有人對此碑的評價不高,認為結構略顯艱澀,和漢碑一比,黯然失色。正文有一「民」被少寫最後一勾,這是國諱,避李世民的民字,我倒好奇,每個皇帝的名字都避,不是會攪得文字大亂?其實,今日稱觀音菩薩,原來是觀世音菩薩,也是為了避開「世」字。正文上方用篆書寫十六的字:「大唐開元,天安聖文,神武皇帝,著孝經碑。」由唐朝篆書名家李陽冰所寫,此篆體稱「玉箸篆」,意指用玉石筷子一般的筆畫構成的。整個碑字亭下有階梯,代表地;上有捲雲,代表天;中間一塊石臺孝經,代表天地之間行孝道,真是一項縝密的設計。

終於步入了第一展示廳,此處展示的是開成十三經,將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和詩、書、易、孝經、爾雅、論語、孟子等十三部古代士人必讀之書刻於墨玉石之上,原來立於太學之前供學生校正,避免因傳抄而有的錯誤。其中孟子一部沒有在唐代時沒有刻出來,因為孟子「民貴君輕」的理念忤逆王道,到清代時,清廷為了攏絡士人才補刻上去的,因此開成十三部共有一百一十四方石碑,二百板十八面刻字,六十五萬五千零二百五十二的漢字,可以榮登金氏世界紀錄了。廳內規模不大,碑石之間並不寬敞,我們穿梭在其間,彷彿遊走在玉米田間一樣,我心想:今日被碑林中的字葉給包圍了,不知返台後國文會不會突飛猛進呢?這是不確定的事,但現在卻真的要「猛進」第二展示廳了。

第二廳可說是摩肩接踵,就是深具魅力也鼎鼎有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正騎著贔屭[2]佇立在這兒,這碑的上方有十字架和蓮花的圖形,再細看其內容,即能充分地證明唐代基督教與佛教融合成混血兒的情況;而下方這隻贔屭也有作用的,訪客摸它的頭便可發大財,摸它的尾能永不生病,甚至可以壯陽,我看那頭都禿了,而尾巴更嚴重到成為「無尾龜」,它根本就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呀!

[2] 龍的九子--贔屭?

中國自古傳說龍有九個兒子,九個的嗜好都不同:贔屭好背重,就在背上放碑文;叭夏愛水,就站在橋的兩邊;鴟吻好望,就臥在屋脊上;饕餮好吃,就放在鼎上;睚眥好鬥,就蜷伏在兵器上;狴豻厭惡,就守在獄門上;狻猊愛煙,就為在香爐上;椒徒討厭被打擾,就坐在門上;蒲牢愛音樂,就繞在鐘扭上。

要問龍怎麼會有那麼多奇形怪狀的兒子?我個人認為中國古代視龍為最高尚吉祥的圖騰,所以皇帝就是龍的化身,皇帝用的東西都要加的龍字,例如龍位、龍椅、龍袍……,但龍分身乏術,就分別創造一些圖像當作分身,就說是龍的兒子,尤其這些龍子無所不在也顯示皇帝無所不在,人民都在控制之下,如同我們一路都活在九子的陪伴之下。

第二廳另有唐代著名書法家的作品,顏真卿所寫的最後一件作品--顏氏家廟碑,是為紀念自己的祖先,在孔子七十二個弟子中有八位姓顏,顏回是孔子最賞識的一名弟子,顏真卿相當引以為傲。懷素,一個出家練字的草書書法家,其狂草尤為有名,毛澤東曾稱其為自己的書法老師,我對懷素是他鄉遇故知,我的筆袋上就是他的自序帖,展場所展示的是狂草寫的千字文。另外一位狂草書法家張旭更絕了!每每喝酒,爛醉如泥,筆性大發,用頭髮沾墨站著寫字,我認為應算舞字,那字寫出來像踢踏舞,節奏快速;又像芭蕾舞,柔軟優雅;最像現代創作舞,看不懂是什麼!他所寫的是斷千字文,將千字文拆散,改成一帖中藥方,因為狂,人人稱他為張癲,而他的獨創一格亦與李白的詩、裴旻的劍舞合稱唐代三絕。

第三展示廳以米芾、黃庭堅等宋代名家為多,不過之間卻有例外:唐太宗欲為唐玄奘寫序文,而又深愛王羲之的字,於是將王羲之的字拼寫上去,沒有的字派懷仁和尚到全國去懸賞尋字,這也是「一字千金」的一例,因此此碑上各種字形都有,而且全是仿王羲之的真跡。若要提及王羲之的真跡,真是罕有!遺留至今的只有北京故宮的快雪時晴帖和碑林這個千金帖,大概當年唐太宗下旨讓王羲之的作品當他的枕眠抱枕,是個文化的謀殺,我們這些後人只能深感遺憾了!

我們參觀的最後一廳所表現的是充滿藝術和神奇之美,以字圖合一的文字畫為主。購買率極高的「魁星點斗,獨占鰲頭」就在此,此碑的字裡行間巧妙地將儒家的修身的標準理念「正心修身,克己復禮」呈現,字圖圓融,高超的想像力,令人折服!這樣的文字圖比現在的POP字形更優雅起深具寓意。

參觀完碑林,我覺得自己猶如一枝筆,遊覽完中國的文字發展史,滿腦盡是一個個方塊字,有生龍活虎,有靜謐安詳,環肥燕瘦,都在碑上排隊,說像字軍,但他們令我感到親切,並不嚴肅;說像字海,卻又不是深不可測,難有頭緒;該說它們是碑林中的一條字河,滋潤了中國人的心靈大地,也滋潤了中華文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