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外多峰峰不存,嶺外有嶺嶺難尋,地大勢高無險阻,到處川原一線平,目極雲線連之際,望中牛馬漫逡巡,漠默荒野人跡少,問有小草使容行…
--陳毅,1956,《崑崙山頌》
行前選團時,媽媽就強調要到西寧的塔爾寺了。
西寧是青海省的省會。顧名思義,青海省是因青海湖─中國第一大鹹水湖而得名,在它的懷中,除了漢族,另有32個民族受到呵護,而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及土族為多。因為低溫乾燥,海拔又高,所以地廣人稀,人們多集中在有水有草的地方。自漢朝起,西寧的北部即有設治的紀載,當時稱為西平亭,東漢末年改為西海郡,到了隋朝,又名為西平郡,唐初稱鄯州,而早在北宋1103年設此為西寧州後,「西寧」二字彷彿形成了模子,無論元代的西寧衛或明代的西寧府,至今日直稱西寧,就以此沿用下來了。
我們在西寧市區待得不久,立刻搭著當地「上好」的巴士前往塔爾寺,這輛巴士,渾身都響,都在顫抖,唯獨車上的我們一聲不吭,一動不動,而額頭上直冒冷汗,胃裡上一餐的食物都快給顛出來了!路實在不平,而外頭交通更是大亂,但一離開市區,視野漸漸緩和舒暢,車子行經農村,田裡種的是油菜、土豆、馬鈴薯及一年一獲的小麥,現在正逢油菜開花,而麥子尚未成熟,田中一塊翠綠,一塊金黃,放眼望去,彷彿那不是田了!而是一塊塊的磁磚,而又像是片大汪洋,我們是漁船,從後方那片花海中奮力划出,但卻遭前方的綠浪吞噬了。
沿途的民房也頗具特色,因少雨,房牆是用土堆起來的,打個門,開個窗,房頂壓平再鋪土,當地人有句俗語說:「青海的山上不長草,青海的屋頂能賽跑,青海的姑娘不洗澡。[1] 」當然,這是指解放前生活條件惡劣又缺水,但能說明此處平頂屋的特色,其實平頂的用途在於收割後能曬麥子。而有些房子旁會用土圍起一圈,裡面種植蔬菜或玉米,他們稱此為「溫室[2] 」,尤其可在冬天提供新鮮的蔬菜。
[1]「青海的山上不長草,青海的屋頂能賽跑,青海的姑娘不洗澡」?
根據青海省地圖,我們不難發現它位在中國的內陸地區,全省均高有兩千到三千公尺高,距離海洋甚遠,季風難以到達,加上地勢高,四面又有高山阻隔,便形成乾燥的高地氣候。青海得山高度大都是三、四千甚至五千公尺,有些山上終年積雪,七月溫度在十度左右,是個不適合植物生長的環境,所以青海的山上不長樹,但在二、三千更尺的地方還是掌些草的,在湟中這一帶,若碰上夜降春雨,會在草根長一種念珠藻,那就是美味可口的「髮菜」。青海乾燥少雨,屋頂不需有甚麼排水設施,所以都蓋成平屋頂,除了曬農作物,還可以節省建築的功夫和材料。在共產黨建國前,他們說解放前,戰火連年,政府無力於改善人民的生活水準,青海更是環境惡劣又缺水,姑娘們為了省水就不洗澡,男生更不用說了。
[2] 何謂溫室?
青海的夏天涼爽,冬天寒冷,地勢高,屬於青海畜牧區,並不適合種植作物,可是為了生存又不能不吃,一年中頂多春夏雨季可耕作,偶爾又會碰上氣候不順的意外,這樣怎麼辦?這時就要給農作物一間遮風避雨的小屋,先是用「夯土」的方式蓋出三面牆,屋頂上搭上一條條木條,平常天氣好就讓作物曬太陽,天氣差時就在木條上鋪布或草蓆,也就是給三面屋裝上屋頂。因為夯土的牆至少三十公分厚,是種熱容量牆體,即使晝夜溫差有較大的波動,室內溫度也極少變化,所以在寒冬也有新鮮的蔬菜可吃。
導遊馬小姐身穿旅行社所設計有藏風的服飾,站在車的前端一邊口沫橫飛介紹青海省,一邊還強調開車師父技術高明,保證安全,因為大家有點被震得魂不附體,失魂落魄了。青海省西北部的柴達木盆地,是人民口說的聚寶盆,原本那裡是荒涼寂寞的,但因為生產石油、煤及鹽湖而愈興愈旺,尤其是鹽湖[3],在查爾汗鹽湖所生產的鹽量,可供全中國人民吃八十年,而察爾汗的鹽湖的產量竟能搭建一條地球至月球、寬12米、厚6米的鹽路,簡直驚人!另外青海省水力也豐富,水來自高山的融雪,所有的水量能孕育出長江、黃河,陪中華民族共渡五千年之外,也伴隨過更早的各類史前文化,功德之大,因而有「江河之源」如此美名!
[3] 察爾汗鹽湖?
青海最大的鹽湖就屬察爾汗鹽湖了,它是由別勒灘、達布遜、察可汗及霍布遜四個區域構成的,礦層厚達七十米,尤其鈉鹽储量有四百多億噸。鈉鹽除了食用外,也是工業上用來製金屬鈉和氯氣的材料,也是製鹼和鹽酸的原料。察爾汗另外一個重要產物就是鉀鹽,储量占全國97%,鉀鹽的伴生元素有鎂、鈉、鋰、硼、碘及少量銣、銫等,是提煉氯化鉀的原料。
青海省部分山區水草肥美,牲畜也有四寶:藏犛牛、藏綿羊、野驢和藏雪雞。號稱「高原之舟」的犛牛[4]渾身是寶,頭可做裝飾品,毛可做皮鞋,肉可填飽肚子,糞當燃料,實在物盡其用!而綿羊跑得很快,雪雞可以補身,大概稱的上「寶」的都離不開吃的啊!
[4] 犛牛為何稱「高原之舟」?
犛牛是哺乳綱偶蹄目,分有角的和無角的,全身是長毛的,毛色有黑有白,毛質柔軟,因其尾毛長可以做裝飾旌,故亦稱旌牛。犛牛產於阿爾泰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的高原地帶,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牲畜,牠耐寒,又能馱重物,其身上之物正如文中所說,用途廣泛,是高原上精神與生活的支柱,故稱「高原之舟」。
說著說著,車子終於來到塔爾寺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