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15, 2001

情絲理路:西安(十) 陝西博物館

* 情絲理路系列是在娘的指導下,由姊妹共筆,老姊撰寫主文,本人撰寫註釋 *

滿目牆匡春草深,傷時傷事更傷心。車輪馬跡今何在,十二玉樓無處尋?
--唐‧韋莊《長安舊里》



西安既名「古都」,古蹟當然車載斗量,恆河沙數,其實不僅於西安,遍及陝西省都有歷朝歷代的各式遺蹟:秦始皇陵、華清池、大小雁塔、藍田人遺址、昭陵、乾陵、楊貴妃墓、法門寺、黃帝陵…指不勝屈,而這些出土的的文物菁華中,有三千件就收藏並陳列在「陝西博物館」。

陝西博物館的外觀是重重疊疊,大苑包大殿,大殿臨小殿的仿唐建築群,典雅凝重,古樸大方;在西安仿唐建築已是司空見慣,不同於台灣盛行仿明清再加現代韻味,要說古色古香是有些畫虎不成反類犬,要說創新立意又有些牽強。館內主要展示廳的陳列是按時間先後,自115萬年前至西元1810年,參觀路線有如一道時光隧道,帶領我們鑑往知來,首先,是藍田人…

藍田人是發掘於藍田縣,是一名年約三十的女性頭骨,眉骨發達,嘴型外翹,應尚屬猿人,根據鑑定藍田人活動於98到100萬年前,所以仍滯留舊石器時代,以敲打的方式製作尖狀器、砍斫器、刮削器,皆尖利且粗糙,但卻有一樣石器其外形及成形方法實在耐人尋味─石球 ,導遊說它的功能是綁在一繩的兩端,擲出觸碰樹木或獵物時,因有兩邊的重力,繩子會緊緊纏繞,再凶悍的猛獸也插翅難飛,值得質疑的是,石球為何能如此圓而無稜角呢?不可能用磨的呀!這與於美洲發現的大石球一樣,除非能重回現場,否則是撲朔迷離的。

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已有彩陶出現,人類捏製各式各樣的陶器,如鬲和鼎來煮食或盛水,美感也開始滋生,陶器上的圖案紋飾,雖然和幼稚園兒童所畫大致類同,但已證明人類的一大進步,其中有一陶器,上面畫了一個人頭,嘴裡咬著一條魚,樣子古怪且滑稽,據說此物名聞遐邇,我卻有眼不識泰山,看來是我孤陋寡聞,井底之蛙啊!

夏商周並稱「青銅器時代」,出土的青銅器不知凡幾,即使斑駁的斑駁,生鏽的生鏽,但器型多變,紋飾神秘,不乏精美的器物,鑄在器物上的圖騰、花紋仍歷歷可見,如饕餮紋,以器壁為面,凹凹凸凸地塑造出一張獸臉,看似人卻有些異常,說似鬼卻刻畫入微。爵─一種酒杯,杯緣上長兩根小柱子,在古裝戲中已經是常客了,對於那兩根柱子的功能,我最早是聽說怕人酒喝太多了,酒後亂性,用柱子在那人暢飲之時,「頂」住阻饒,提醒一下:「夠了!」不過現在又被認為,柱子是侍者要為客人酌酒的時機標準,看看快貼上眉心了,過去再酌滿一杯,兩種說法一種是要人節制,一種是拼命灌酒,這恐怕是見仁見智囉!

在鎬京遺址也發掘出不少的青銅器,青銅器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周朝甚至有一套「列鼎制度」,依可陪葬鼎數多寡來顯示地位:皇帝九鼎,諸侯七鼎,士大夫五鼎,以此類推,更能瞭解青銅器對當時的不同凡響。也出土有玉器,被當時人們認為具生命力,能避邪,尤其將玉串繫在腰上,走路時玉串「鏗鏗鏮康」相互撞擊,很有節奏,呈現一個文人應有的節制。
春秋戰國,動盪不安之下五霸七雄,國家中有國家,各國各立約章,各有制度,難怪秦始皇後來要「書同文,車同軌」,貨幣全部使用外圓內方的半兩錢,之後中國各朝所採貨幣大概就是這個型式,但在此之前,貨幣的樣子五花八門,早期有用石頭的、貝殼的,還有外形像菜刀的布錢…總而言之,在秦始皇的「孔方兄」之前,貨幣的祖先和兵馬俑一樣是千幣千面的。秦朝在石鼓上所刻的石鼓文也是展品之一,傳自我雖然不完全看懂,不過我覺得寫篆字彷彿是在畫圖,多條同粗的線條交織成美麗的字,不像隸、草、楷、行書,要多練永字八法。

至於漢代文物,陳列許多漢代農具和畫著趙過的代田法圖[1],代田法圖是畫農田耕種方法,技術已經相當進步,木製的農具經久會腐朽,鐵製的會生鏽,倒是另外出土的銅鏡光彩依舊,聽說有的不但鏡面清晰,照人如畫,還能「承日照之,則背上文畫墨入影內,纖毫無失」,好像光線穿透了銅鏡的鏡身,因此得名「透光鏡[2]」,元代咸于樞《透光古鏡歌》還這樣說:「太陰淪魄元不耀,太陽分火成二曜,嗚呼怪銅盜此幻,倒景在壁與背肖…壽如金石佳且好,此銘此篆多奇峭!」可惜在這兒沒看到。

[1]何謂代田法?

代田法的使用是為適應黃河流域及北部地區春旱多風的氣候,先將每一畝田上開三條溝,形成三溝三壟,第一年將農作物種在溝中,隨著農作物的生長將壟的土剷到溝中,護住農作物的根部,最後土地仍是平的;第二年將該地再開成三溝三壟,但溝壟位置對換,仍將作物種在溝中,重複相同的動作。這種方法的好處很多,隆起的壟能防風沙將作物吹倒,而且可以防止水分流失,又有保溫的作用;將壟的土地堆去蓋住根,可以讓作物長得穩又好,溝壟對換可以達到土地休耕的目的,卻又不會讓土地荒著,這真是地盡其利。

[2] 透光鏡?

古代早就有透光鏡之說,某些古銅鏡能在陽光下把背面的圖案顯現在牆上,好像真的透過青銅鏡而投射出來,但光怎麼可能透過金屬呢?大部分的學者,包括宋代的沈括認為:這種現象就好像小學生喜歡在上課時用手錶反射陽光道老師的身上一樣,只不過鏡面凹凸不平光與反射光無法平行而產生圖樣。但鏡面怎麼會凹凸不平呢?可能大家都這麼想,只要仔細研究透光鏡,在鏡背面的圖案會讓鏡身有厚薄之別,如果再把它拿去壓磨,薄面便會受擠而向鏡面凸出,使背面凹下處在正面就有微小的凸,光反射時就會把背面的圖案「投影」在牆上。

盛世唐朝,唐三彩[3]算是最具代表,模子做好後,用1200度燒一次,上釉後再燒一次,許多人以為唐三彩是只有三種顏色,包括在這之前的我,其實是有多樣色彩,以黃、綠、褐三色為大宗,而且經高溫燒製,釉料熔化順勢流下,因此唐三彩很少有一模一樣的作品,像最常見的題材─馬,馬頭各種顏色都出籠,不管你喜歡栩栩如生的馬,或喜歡與眾不同的馬,唐三彩都能滿足你的需求。

[3] 唐三彩是陶器,不是瓷器?

很多人一定認為陶器與瓷器是兄弟,因為它們實在難以區別,其實它們根本的基因就不同,陶器是用含多種微細礦物的黏土做成,瓷器是用石英、絹母組成的瓷土為胎;陶器只要800~1000度的溫度就可成型,瓷器因胎骨中三氧化二鋁的含量高,所以要1200度以上才行;陶器的敲擊時音啞,不透明,吸水性和吸附性強,一般多不施釉,瓷器剛好和它相反。總之,兩者所用的材料不同,決定兩者燒造時間的差異,再加上外表化妝的與否,使它們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雖說瓷器是屬明清江西景德鎮的產品遠近馳名,但陝西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唐代的秘色祠卻不遑多讓,在1987年出土於法門寺,對於其名由來是見仁見智:有認為是因數量寥若星辰,珍貴而神祕,也有人說那是御用品,製作方法是秘密,還有人覺得秘色只是究其原料而言,沒有特別意義的。不論如何,就是因為秘色瓷的身世如謎,其魅力更不可擋,用光去照它,碗內彷彿盛著清澈的水,反射著淡光,若真裝有水,會透著綠光,所以我認為「秘色」是表示其永遠透著一種神像的光彩,引人遐思。

許多古文物幾乎都曾是陪葬品,越是名貴的所陪葬的人地位越高,西安附近的皇帝陵寢不可勝數,漢景帝的陽陵,漢武帝的茂陵,唐太宗的昭陵,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每個都像座山頭,四周有陪葬的小丘,多寡不一,不過這種陪葬不同於阿斯塔那古墓中將生者活埋那樣地慘無人道,而是皇帝在生前即開始為自己建陵,同時就安排陪葬墓的位置,將來皇后、愛子、愛女或愛卿,一個蘿蔔一個坑,先走的就先到九泉地下等待,霍去病就比武帝早死,雖然「去病」年方二十四即染病歸西,仍能陪葬武帝就是這個道理;而永泰公主、章懷太子墓都是乾陵的陪葬墓,這種活在一起也要死在一堆的現象,古今中外都差不多。

歷史是過去人們經驗的累積,我們必須視為借鏡,壞的不要重蹈覆轍,前仆後繼,好的要傳承,發揚光大,如此我們才能學到自尊與謙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