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27, 2001

情絲理路:敦煌(二) 莫高窟

* 情絲理路系列是在娘的指導下,由姊妹共筆,老姊撰寫主文,本人撰寫註釋 *

敦煌,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民國‧陳寅恪



趕在早上八點,全團趁早出發到敦煌莫高窟。

「敦」,大也;「煌」,盛也,取名敦煌,其盛大也!位居古絲綢之路咽喉地段,掌控著中西文化與商業交流,中國的絲綢、瓷器、中南亞寶石和香料幾乎在這兒交易,被譽為「沙漠中的明珠」。除了中西文化交流據點,還有甚麼讓敦煌在歷史上佔盡了風采?莫高窟的佛教吧!

這兒是以漢傳佛教為主,有別於西寧塔爾寺的藏傳佛教,佛教是舶來品,如何東傳至中國呢?佛教緣起於印度,在孔雀王朝的阿肯王時傳至健陀羅,即大月氏一國,而後進入新疆,南北二路傳到龜茲、和闐、吐魯番等地區,隨即進駐中國。西元一世紀,東漢明帝首次派遣蔡愔西行取經,為後來的法顯與玄奘打了先鋒;未進食其西域高僧鳩摩羅什、佛圖澄也東行中國,對佛教的宣揚做了極大的貢獻。因為佛教的東傳,敦煌、雲岡、龍門三地才成為石窟藝術的重地。

所謂敦煌石窟有兩層意義,廣義之說除了莫高窟,亦包括榆林窟、西千佛洞、東千佛洞;狹義地說只有高窟一個。本來以為我真幸福,不只是看用紙平平整整印成的敦煌石窟圖冊,還能親身一一「入洞房」,心是興奮得快炸了,但今天卻只許參觀莫高窟的十個窟,我學不了大禹過門而無入的功夫,一直喟然長嘆!

莫高窟本名「漠高窟」,湮莫與和漠同音,因而易名。其洞據紀載是在前秦建元二年,有一位樂僔和尚路過鳴沙山石,忽見萬丈金光[1],光中隱隱浮現千佛,遂在此山開了一佛窟,之後有法良禪師在其旁再挖一個;從此,因佛教在中國蓬勃發展,「佛教中國化,中國佛教化」,許多人群起效仿,自四世紀到十四世紀,修建了迻邐1600公尺、龐然可觀的莫高窟。

[1] 沙漠中的萬道金光?

大家都說敦煌佛窟的開鑿是有高僧在那兒看到萬丈金光且千佛顯現,以為是佛祖顯靈只是建窟地點,其實這是在許多地方都能發生的自然現象,每到黃昏時,陽光從離地平面近的低位置朝天空照射,如果剛好天上有雲層,光芒就會從雲層中擠出來,形成幾道扇形光束,而扇形是一種錯覺,事實上那是兩道平行光,就像車子過山洞時會覺得兩面牆在遠處聚在一起一樣,平行光到了遠處被看成聚在一起,也就是我們說的扇形光。在沙漠中,陽光顯得金亮,而碰上這種情形,當然被認為是「萬道金光」,但如果發生在阿富汗,就不能說是千佛顯靈,那是火砲齊飛的火光,別忘了那兩尊大佛的下場!

莫高窟內多壁畫和佛像,因為其岩質鬆散易碎,不適合雕刻,故以塑像[2]為主。在九十六窟的「北大像」,原來是世界第四大佛,但阿富汗神學士政權因信仰觀念不同,將第二、三名大佛轟為塵土,故躍升為第二名,不過多麼希望它永遠是第四名哪!高33米,曾多次重修,修得看起來總覺得有點不對勁。一百三十窟的大佛可看性就多了,它有屋頂當帽子,風吹雨淋的影響不大,維修次數較少,此佛稱「南大像」,有叫彌大佛,頭部比例大,五官清晰且誇張,讓從底下而望英姿的我們,感到佛的親切和藹。

[2] 敦煌塑像的製作?

敦煌石窟的岩質屬於第四季的礫石層,故鬆散不堅固,並不適合直接雕塑,所以塑像全是另外做上去的。小型塑像是以木頭做大體結構,再上薄泥,在薄泥上塑型;大型塑像是用原木做骨架,用芨芨草或蘆葦綑紮出大體結構,再塗上薄泥,塑型再彩妝。

壁畫當然比大佛多采多姿的。壁面經過處理後才能上畫,一幅作品通常是許多人一起完成:先由師傅想好構圖,徒弟畫好輪廓,再依所需的顏色標上記號,紅色記「工」,綠色記「ヨ」,青色記「主」…,弟子們按著記號上色。畫的內容多樣化,有佛祖講經的,上有飛天,下有伎樂天;畫本生故事的,例如《佛說九色鹿經》,描述一隻九色鹿救了一個溺水的人,溺水人發誓不洩漏九色鹿的出沒地,否則全身潰爛而死,後來國王一夜夢見九色鹿,醒來後重金懸賞知道九色鹿的人,溺水人貪財,引國王去找鹿,九色鹿被抓到後,向國王控訴溺水人的忘恩負義,國王倍受感動而放了它,溺水人應了自己的誓言而死。也畫有歷史人物,以三百二十三窟的《張騫出使西域圖》最為珍貴,但早已隨華爾納塔出使美國,已經一世紀了。

壁畫中最常見的莫過於飛天,飛天是能歌善舞的香音神,每當釋迦牟尼說法時,他們就在空中飄舞,為嚴肅的氣氛帶點愉悅;飛天在印度本來是男性,引進中國後就變性,莫高窟中以一百三十窟的飛天最大,三百二十窟的最美。而他們的招牌動作,也是最受人喜愛的舞姿是─反彈琵琶,敦煌市的市標就是反彈琵琶。

當我進入第三百二十八窟時,好像看到了老朋友,那麼眼熟,由七尊塑像組成的覆斗式石窟,中央那尊是佛祖,留了一點小鬍子像國父 孫中山先生,其左站著迦葉,它是一位自虐的苦行僧,是佛祖的弟子中最年長,因此皺紋如波浪,眉間深鎖;其右是阿難陀,是佛祖的堂弟也是十大弟子之一,年輕、聰明伶俐,樣子清秀自然。二位弟子的前方各立一位菩薩,站姿均是一腳定心,另一隻腳擱在旁邊,過一會兒再換邊,所以可以站很久,一站千餘年;再前方兩邊蹲跪著供養菩薩,和供養人的意思一樣,捐錢鑿窟的,其中一尊不見了,也是遠渡重洋被綁架到美國去了。

第一百五十八窟稱為「涅槃窟」,一尊臥著的釋迦牟尼,寬50米,身後牆上畫有許多弟子,有的哭,有的笑,有的哭笑不得,笑的表示已修身悟道,哭的尚未領悟涅槃的真正含意。臥佛的北側是過去佛─迦葉,南側則為未來佛─彌勒佛,因為還未修得正果,頭上沒有肉髻。

看著莫高窟如此輝煌,誰心裡都明白,這裡曾是文物浩劫的現場。西元1900年,掌管莫高窟的倒是王圓祿,掃地時無意間發現一面牆有玄機,敲開一看,竟然有成堆的經書,西北側還有唐大中5年洪(巩言)立石碑。這個消息在中國政府不予理會傳遍歐美,英國史坦因、法國伯希和、日本橘瑞超和吉川一郎、俄國鄂登堡、美國華爾納相繼光臨莫高窟,以微薄的金錢換走了大批的文物,等中國覺醒要挽救時已所剩無幾了。

悲哀阿!一批批文物被廉售,跟著來自各國的駝隊,在陀鈴叮叮噹噹中離去,鈴聲讓飛舞的沙子載著,在一片死寂的漠海中隨風飄蕩,落在藏經洞前,眼前一個書去洞空的窟窿,一隻掃把掃來,又是要飛向哪國的博物館呢?落在塑像壁畫前,「久違了!朋友!」但是面目無情,看似尊嚴卻呆滯,富似智慧卻愚蠢,身似神聖卻讓一雙不潔的手抱走撕去[3],那高個兒一轉身,風從腳底旋起,又是要飛向哪國的博物館?千里迢迢,沙塵中一粒沙落在中央政府的信上,不在意的,不重視的說明一切,官員一掌拍向桌子,沙兒飛起,飛向哪兒?不飛了,再快再急也無濟於事了。

[3] 壁畫的盜取?

先在此聲明,我不是要教大家偷壁畫的方法,而是介紹當年盜取中國壁畫的手段。我最初聽到「偷」壁畫,覺得很奇怪,畫在牆上的東西拿得走嗎?總不能把整片牆挖下來,這樣搬得動嗎?其實,盜寶的人都須先準備好強力膠,為了節省用量,她們不偷整幅壁畫,只偷畫中較漂亮或者較有價值的部分,把膠黏在畫上,再撕起上膠的部分,牆上的顏色、薄泥都會被剝下來,連灰塵都不放過,然後捲成一卷帶回家再復原。

那些文物不是借展,不是旅遊,是強迫移民,一去就不回了。有家歸不得,有口難言,躺在絨緞絲綢之中,一雙雙藍目綠眼瞅著它們,黑髮黑目黃皮膚呢?…在遙遠的故鄉。王道士的錯?誰令一個道士掌管佛窟呢?既然隨便在先,就無權興師問罪,不必後悔莫及,唯一還能問的,是剩下的要如何因應?除舊佈新[4]吧!至少我是如此認為,為它們整裝,為它們搭屋,我們這輩或許覺得將古蹟味淡化了,但千代萬代,要讓子孫也看得見!一種曾經是新的舊古蹟,已經重創了,留給後代的,不能再是塵土。

[4] 敦煌文物真的要除舊佈新嗎?

目前古蹟的處境是「維護的破壞遠大於歲月的剝蝕」,就是維護的不當會造成更大的破壞,所以,要除舊佈新?把璧畫、塑像重新上鮮豔的顏色,讓它們回到千年前的原貌?我不認同,如果我們使用的顏料和牆上以氧化多年的顏料成份不同,會造成更嚴重的脫落,最後連壁畫也沒了,談何復原?也許「延年益壽」是唯一我們能做的,想辦法減少窟中水氣、二氧化碳,或限制參觀人數、時間,這樣文物才能再過百年或千年,也許將來有更高明的維護法,那豈不更好!

不論是一百年前的敦煌大劫,還是事隔一百年後的阿富汗摧殘,過去了,不要沉溺,需要沉澱,痛定思痛,放眼未來,把握並保護[5]現在所有的才是當務之急啊!

[5] 文物的保護?

要說文物的保護就得先瞭解文物的破壞程度。敦煌文物最嚴重的破壞是氧化與二氧化碳,氧化變黑如果是歲月的痕跡,那是無可奈何;但曾有遊民在洞中烤火,或將佛窟當監獄觀戰俘,以及現在的遊客如織,或觸摸或拍照,應該要絕對禁止。佛窟受的破壞還有風化、病蟲害、溫濕度等,目前大陸當局在莫高窟頂部鳴沙山設防沙欄固沙,也加固石窟危崖、廊道、窟門等,還用聚乙烯醇和聚醋酸乙烯作為黏合劑,以阻止璧畫粉層起甲和地仗層的酥鹼等病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