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26, 2001

情絲理路:敦煌(一) 敦煌

* 情絲理路系列是在娘的指導下,由姊妹共筆,老姊撰寫主文,本人撰寫註釋 *

單單欲間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長河落日圓,大漠孤煙直。蕭關逢故騎,都護在燕然。
--唐‧王維《使至塞上》



中國所謂「地大物博」,地大應屬西北,物博應指東南,西北真是名符其實的大。我們雖然要到敦煌,下火車卻在柳原車站,到敦煌是的距離等於臺中到臺北的車程,真夠遠吧!這種現象主要是水源問題,人們自然地集中在有水的小綠洲生活,敦煌縣31200平方公里,市區只占4.5%,人們就說了:「站在敦煌的市東,能望得到市西!」老實說,這樣又熱又乾的天氣,坐在車子裡很舒服的。

導遊李小姐講述著敦煌過去種種的歷史:敦煌這名稱是漢武帝時啟用的,他在西元前121-111年間先後設置四個綠洲城市─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而張掖和敦煌後升格為鎮。此時,車外一直有連綿不斷的黑山─馬鬃山相陪,為什麼會是黑的呢?[1]傳說,這座山和今天南方的雪山是姊妹,她們互相約定:白天才能長高,晚上必須休息。但妹妹不守約定,在萬籟俱寂的夜裡拼命長高,姊姊知道後非常生氣且難過,一揮袖,一把火竄出點燃妹妹這座山,妹妹哭了三天三夜才用眼淚熄滅火勢,變成全山焦黑;而姊姊也哭了,淚水晶瑩剔透,凝結成冰雪終年不化,成了雪山,就是祁連山。雪山在敦煌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敦煌的地下水又澀又苦,無法飲用,目前的用水多來自雪山的融雪,先引到蓄水池,在分配各家,水資源少而珍貴,我們需付昂貴代價的。

[1] 黑山為什麼是黑色?

很多山從遠處看常呈黑色,可是甘肅省的黑山儘管多靠近看,它就是不會變成綠色或紅色的,難道它的名言是:「你在看我嗎?可以再靠近一點,瞧,黑就是黑。」呵呵!黑山有一種保護自己的化妝品,那就是耐火耐酸的圭石,主要成分是矽,它是製作玻璃的重要原料,那黑山為什麼沒有像玻璃一樣「晶瑩剔透」呢?抱歉!圭石雖耐熱,但受熱是會變成黑色的,所以,黑山只想著玻璃的透光,而錯用了保養品,可能幾萬罐的SKII也挽救不回唷!

黑山走了,接手的是戈壁灘,戈壁灘是指茫茫無草之地,貌不驚人,卻看到意想不到的奇景─海市蜃樓[2]和龍捲風[3]。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海市蜃樓的出現是人在極度乾渴恍惚中產生的幻覺,可是水分充沛的我,竟然看到遠處一片似潮似海的水域,碧藍映天,樹木倒影連成美景,我很訝異,全車驚動。至於龍捲風,沒有美洲東南部那樣狂暴恐怖,它們就好似一條白白的炊煙細而長,旋而旋,旋成階天連地的柱子,天氣燠熱就愈多,我真的大開眼界,李白的「大漠孤煙直」,應該就是指龍捲風吧!

[2] 沙漠中的幻影—海市蜃樓?

在酷熱的沙漠中,乾渴的旅人總「渴」望能看到水,結果沙漠中果然看到水,有水!嘿!衝過去,子虛烏有,究竟是甚麼在折磨這些人呢?蜃樓其實分有兩種,上蜃景與下蜃景,上蜃景就是影像出現在物體上方,下蜃景當然就是影像出現在物體下方。綠洲蜃景是一種下蜃景,光線是從藍天射下來,而地表空氣的溫度影響光線的折射率,光線從上而下,空氣溫度升高,光線折射到到觀察者的眼睛,看到的影像是沿直線推回去,所以人看到的不是水,是藍天的倒影;如果空氣的折射時有擾動,就會水波粼洵,看到水了嗎?把它當成遙遠的夢去追尋吧!追「水」的人,不,是追「天」的人。

[3] 沙漠中的龍捲風?
沙漠中的龍捲風應該稱「塵捲風」,那是因為地面附近有不穩定的過熱氣流,而破壞熱空氣平衡,使熱空氣離開地表上升,把周圍的熱空氣都往上拉,形成直立在沙漠中的旋轉氣流,就是塵捲風。

這裡儘管乾旱,瓜果作物卻不缺乏,進綠洲的道旁有西瓜田、哈密瓜田、李廣杏樹、野生紅柳[4]等,田主人還在路旁就擺攤,切了一片片的西瓜和哈密瓜任人品嘗,沒有農藥,不需運費,價格便宜得很,嚐過的客人紛紛掏錢購買;李廣杏我是在火車上吃的,色鮮味甘,有「戈壁綠洲佳果」之稱,它只是當地所產的一種杏子,因西漢李廣將軍出征至此,士兵口渴,王母娘娘特別降下這種杏子解軍隊之危而得名,若傳說數實,我認為應該稱「王母杏」才是。紅柳,葉子細細的,有些像檉柳,尾端會開一串小而碎的花,路旁處處有,一叢一叢的,沿途沒有廁所,當我們要貢獻大地時,它就是很好的遮掩,躲在紅紅的樹叢中灌溉土壤,原來的不便卻變成雅事,當然這不是紅柳的天生功能,是我們善加利用;紅柳是很好的燃料,曾因此而大量減少,造成飛沙走石的環境變化,後來政府才加以保護而獲得改善,它可以固沙,緩和沙漠化,值得珍惜的一種植物。另外,棉花是這裡經濟作物的大宗,這裡的氣候條件適合,種植一種矮生種的棉花,走進田哩,還不及膝呢!

[4] 乾旱區的紅柳?

紅柳常生長在乾旱地區,因為它屬於耐旱灌木。紅柳的根部發達,因此在地下水位很低的沙丘邊緣、鹽化的沙質土壤、新月形的沙丘等地區均可生長,可做薪柴,枝葉可提煉單寧酸,花可製染料,種子可作黏著劑,枝條可作編簍材料,蓋長城也用到它,經濟價值很高。

敦煌文化氣息濃厚,自然有專門的博物館,是無法和我們的科博館、故宮博物院相比,但館內展示絲路、長城、烽燧,到敦煌出土的文物,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可能是兵馬俑看多了,所以這兒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件鎖子甲,中國的盔甲經過長期的演變,在明代達到高峰,而後因有火箭、大砲取代矛盾,近距離的攻擊大為減少,盔甲淪為無用武之地;依質料盔甲分皮甲、鐵甲及其他材料三類,鎖子甲屬於鐵甲類,是最重的鎧甲,孫悟空向四海龍王勒索的鎧甲、明代帝王的戎服、水滸傳中珍貴的唐猊甲都是鎖子甲,大多數的鐵甲只蓋住前胸或上身而已,此處展示的這件非但是全身,還是連身帽,與西歐中古的軟鎧甲很像,櫃中並沒有對它的來歷有所交待,可惜!在看另一種珍藏─石塔,全中國只有十四座,敦煌這兒就有五座,三座是完整的,它們的作用是陳置在供桌上,供奉神明菩薩。通常塔中有三到五層,刻有人物、花鳥,沒有色彩,全是土黃色,好像是托塔天王手掌拿的塔那樣小而特別。

敦煌,因為與它神交已久,對它了解頗多,這回腳踏實地,彷彿是拜訪故友,熟悉而可親,唯一不同於從前的是,對它的遭遇劫難更刻苦銘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