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娉婷似不任羅綺,顧聽樂懸行復止。
--唐‧李白《霓裳羽衣舞歌》
兩年前,我在台中中興堂欣賞了由陝西歌舞劇院所表演的唐‧長安樂舞,如今已淡忘,只依稀記得那場面之浩大,音樂之震撼,以及舞者精湛的身段和奏樂者嫻熟的技巧。今晚,旅行社安排了唐樂宮之夜,不但能觀看表演,還能享受一頓精緻的晚餐。
唐朝經過魏晉南北朝各民族間的大融合,因而其歌舞風格相當多元,如十部樂中就包含了漢、西域、中亞、西涼等各地樂舞;唐太宗也改編太樂署成內、外教坊,而在長安、洛陽各有兩個內、外教坊,長安的外教坊稱右、左教坊,右教坊習樂,左教坊習舞,都屬太常侍管理;熱愛音樂的唐玄宗後來更將原是果木園圃,供皇宮貴族飲宴遊園的梨園,改成培訓歌、舞、戲曲演員和排演六藝節目的地方,成為中國第一所由玄宗當家的綜合性皇家藝術學院。
唐樂宮所準備的食物相當優雅,食器講究,盤子邊緣有雕花,食物擺放整齊,色彩調和,連菜名也注重;春色滿園、翡翠草蕈、龍馭輞川等,很有氣質的一頓餐,舞台上為了顧及在場各國客人的偏愛,輪流演奏高山青、奧林匹亞進行曲、孤獨的牧羊人、紅河谷等各國名曲,整間樂宮可說是個小型的聯合國;等大家茶餘飯飽時,突然響起「生日快樂」歌,接著幾位唐裝宮女[1]端著蛋糕走下去,遞給幾位壽星,然後身穿戰袍的幾位士兵提起大關刀為他們切蛋糕,我心中不免好笑,有「殺雞焉用牛刀」的感受。正在大夥四處觀望之際,燈暗了,左邊一支樂隊開始伴奏,真正的唐樂舞揭開序幕了!
[1] 唐裝的宮女?
元稹的《恨妝成》中描繪盛唐女裝:「曉日穿隙明,開帷理妝點。傅粉貴重重,施朱憐冉冉。柔鬟背額垂,叢鬢隨釵斂。凝翠暈蛾眉,輕紅拂花臉。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最恨落花時,妝成獨披掩。」顯然唐代都會梳著高髻的頭髮,並在上面插上幾把小梳子,有金製的、銀製的、犀、玉、牙各種材質的;至於臉上的妝,喜歡三白法,就是額頭、鼻梁、和下巴抹得特別白,此外眉毛剃掉,再畫上蛾眉,有廣短的蛾翅眉,有八字樣的細眉。基本上唐代婦女都有花鈿妝,通常在眼角會畫上月鉤形的鈿子,在嘴角的酒窩的地方畫上圓形紅色的粉靨,相信大家聽了一定一頭霧水,在此手會一張唐代婦女圖,敬請參考。
首先的曲目「清華宮」,台上有二十多位穿著古裝,應該稱「梨園子弟」和宮女,手持各種不同樂器,古箏、琵琶、鑼、鈸,還有一種很像西藏嘛尼金筒,合奏著一首漫妙的樂曲,時而輕躍悠揚,時而威震四方,甚至演奏者激動得蹶然站起,頭也為之昂然抬起。所有造型設計及演出,充分表現唐朝於太平盛世時,宮中奢侈浮華,「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飄飄處處聞」的景象。
接下來的四個節目都是舞蹈表演,其中「大儺舞」和「秦王破陣舞」屬於健舞,讓人覺得氣勢磅礡,鏗鏘有力。大儺舞就和今日廟宇道士驅邪、西藏跳「布扎」、乩童除魔的意義一樣,傳說為皇帝所創造的,在唐朝為臘月中最重要的儀式,音樂神秘,舞者戴著面具,手持盾牌,舞步飄移不定,正如唐沈佺期之句:「殿上燈火爭烈火,宮中振子亂除妖。」而秦王破陣舞是唐樂舞中不可或缺的一項,秦王是唐太宗李世民在稱帝之前,被冊封之名,全首樂曲及舞蹈相當雄渾壯碩,而舞者也大量表現高難度技巧,真的有那唐代強勢時的浩然軍威。
而「白紵舞」與「霓裳羽衣舞[2]」屬於軟舞,是婀娜多姿,優雅典緻的舞風。白紵舞原是民間舞蹈,於唐代更為盛行,舞者所穿之白袖由白色苧麻縫製的,揮舞起時飄搖似雲絮,而那技巧同現代彩帶舞,時機得拿捏得穩,時而放,時而收,實在不容易,更何況台上表演者整齊一致,還需有真功夫;至於霓裳羽衣舞,我並不陌生,白居易著名的《長恨歌》中「漁陽鼙鼓動地來,經破霓裳羽衣曲」就曾提及,據說其創作乃因唐玄宗一夜作夢,夢中置身月宮仙境,看到眾仙女身穿色彩鮮艷的服飾在月宮中載歌載舞,非常美妙,玄宗醒了之後印象深刻,精通音律的他立刻譜出韻律,交給愛妃楊玉環編舞,而劉芳千古,遺音萬年!
[2] 霓賞羽衣曲?
傳說中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夢遊月宮後寫成的,但其實是唐玄宗出遊登三鄉驛,望女幾山時,心中興起一些音律,遊山回來便作此曲,但玄宗寫一半就寫不下去了,是後來西涼府都督楊敬述獻印度婆羅門曲,玄宗加以參考而完成此曲。
最後一項表演名「踏哥」,實在是不知是何處的語言,但內容在表現唐代一種慶典舞蹈,君主與民普天同慶,其中含括許多族群的舞蹈,像敦煌莫哥窟飛天反彈琵琶及腰鼓都成了道具,她們由左右兩邊、從上而下款款降至舞臺,震撼所有人心,大家秉氣凝視;堂堂的皇上和妃子從入口大門突然駕臨,步著紅地毯,宮女持大扇,端酒器,在衛士排成兩列護衛下,登上舞臺與民同樂,聲勢浩大,大家看得目眩頭暈,就在歡樂愉快的氣氛下安然落幕。
此唐宮樂舞和我在臺灣所看的相較,音效燈光方面是較出色,但節目卻少於臺表演的,在臺演出的還有「黃土黃」、「敦煌伎舞」、「龜茲舞」、「綠腰舞」、「折枝舞」等較具西域風格或平民化的,其舞蹈我記憶不清,但我們在吐魯番綠洲賓館所欣賞的維吾爾族舞蹈表演就略帶那種味道。
維吾爾舞常有急速旋轉的舞姿,就像書上描述的胡旋舞[3]一樣,只是並非限定在一條小圓毯上跳,而跳躍的動作又像胡騰舞[4]一般。當然,維吾爾舞還有多種高難度的動作,如頂碗舞,厲害的頂七個,手中再各拿一個碗,不管旋轉、蹲下或碎步前進都不落地,結束前邊轉邊一一拿下頭上的碗,最後還倒出碗中的水,大家直嘆神奇,給予熱烈掌聲鼓勵;至於男子表演的就很逗趣,有一名演員從頭至尾不但頭前後左右動,還頻頻動眉毛,很有節奏,觀看的人都驚呼連連;還有一種舞姿,半蹲半走,拉長脖子前後縮,手掌打平向前點,這樣的靈感不知來自眼鏡蛇,還是慢吞吞的老烏龜,模樣好可愛呀!
[3] 胡旋舞?
在今天的烏茲別克馬爾罕一帶,唐代設康居都督府,胡旋舞即是從此地傳入中原。跳胡旋舞時動作輕盈,極速旋轉,還要符合節拍,技巧之難非同小可。胡旋舞的伴奏以鼓為主,有敵鼓、正鼓、和鼓、銅鼓,絃樂器完全是配角。舞者有一人,有三、四人,此舞可以賞心悅目,亦可以反目成仇,白居易在詩中寫道:「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寰轉……祿山胡旋迷吾眼,兵過黃河疑未反,貴妃胡旋惑軍心,死棄馬嵬念更深。」安祿山、楊貴妃都是很會跳胡旋舞,而唐幾乎就是毀在這兩個人手上阿!
[4] 胡騰舞?
胡騰舞則是從唐代石國(即石支,今蘇聯塔什干)和涼州(即今甘肅武威)一代傳入中原。胡騰舞的表演方式是先念一段致語,整理服裝後翩翩起舞,舞中舞者頻頻揚眉動目,雙腳交替跳動,在花毯上應著節奏,時而東倒西歪、時而走圓場、時而反手插腰急促跳著,以跳躍為主要動作,故名胡騰舞,具有濃厚的民間舞蹈色彩,我們在新疆看的維吾爾族的表演就有著胡騰舞的味道。
唐樂宮的華麗盛大,汲汲於表現唐代富貴的風氣;維吾爾族人只要手執一鼓,咿咿呀呀就能讓大家慢舞輕歌,和樂融融,展示他們生性活潑樂觀的一面;再想想臺灣揚名國際的雲門舞集,「薪傳」以表現臺灣早期移民墾荒的艱辛為主,顯然樂舞足以呈現一個民族的性格,也是我們認識一個民族的入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