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必求飽,然後知美。
--墨子
出門旅遊,除了在意景點風景,吃也是入境隨俗的重點。
人家說:「娶就要娶日本太太,住就要住洋房,吃就要吃中國菜。」中國人飲食情有獨鍾已經揚名立萬,不但要色香味俱全,還要講求氣氛環境,精神上與物質上的需求都不能忽略,不過這樣的雍容奢侈在政治問話各擅勝場的唐宋代是絕對不難的,只要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就能一覽無遺,連酒家的門面都能花枝招展,氣派十足,就遑論其他,在五代韓熙載《夜宴圖》,在阿斯塔納古墓群中出土的精緻糕餅和餃子,都足以證明當時的飲食心理[1]。
[1] 飲食心理?
唐宋時期的飲食心理就已經如現代追求對食物的美感了,第一是食物的自然美,藉欣賞食物在味烹煮前的原樣刺激人們對它的食慾;第二是食物的藝術美,在食物烹煮後的色香味俱全下,使人感受食物的美;第三是意境美,要在美好的飲食環境下享受美食,也要時、空、人、事等因素的配合。當然以上所說是皇宮級的奢侈飲食生活,平常窮老百姓有的吃就已經是心理上、生理上莫大的安慰了。
自古中國人好吃的特色,在西安更發揮得淋漓盡致,各省出了名的產物都匯集在這兒,傳統的、新研發的、發揚光大的,都是為了滿足源源不絕的遊客與其胃大爺。
西安的地方菜特色是又酸又辣又鹹,想吃清淡點兒的就被誤認為要吃素一點兒的,居然將我們的「五葷三素」改成「三葷五素」,好像大夥兒是山上放牧的牛羊,吃著滿桌綠油油的「菜」,弄得領隊「七葷八素」。西安當地人以麵食為主,有的麵細得染黑後可與頭髮不清不楚,這種稱「窄細麵」;有的又寬又長,一個碗可以只有一根麵卻快滿出來,稱「褲帶麵」;更有一種麵也挺寬,因在桿麵時甩在桌上有「ㄅㄧㄤˋ」的聲音,而被稱為「ㄅㄧㄤˊ ㄅㄧㄤˊ 麵」,這「ㄅㄧㄤˊ 」字挺複雜要口角才能寫:「一點撇上天,黃河兩頭彎,八字大張口,言字裏邊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長,我一長,中間加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邦,勾袋上面掛麻腸,坐著小車回咸陽。」這大概是最難寫的國字吧!
至於西安的餃子宴是馳名中外,臺上的古典美人彈著彝族舞曲,著古裝的服務生穿梭著,餃子宴開幕:第一道是一品上肉餃,薄薄的餃皮填滿餡,紅的黃的綠的,滋味還不錯,算是好的開始;游水金魚餃,外型真的活像小金魚在游泳,模樣非常可愛;比翼雙飛餃,像兩隻火雞尾貼尾,還用芝麻當眼睛,樣子逼真有畫龍點睛之妙!臘肉鳳梨餃,外型和賓士汽車的標誌雷同,又像電扇的扇板,很奇特;雞米番茄餃,紅色的外表中間點鮮紅的番茄,呈星狀,看起來很耀眼;烏龍海鮮餃,外型是條魚,有著青豆做的綠頭,餡中有一隻蝦仁,真材實料;四喜臨門餃,利用麵皮分成四四方方的四格,填不同的料,有一口四味的趣味;香齋時蔬餃,最沒人想吃的一道,可能是廚師煮不夠久,有點沒熟且黏牙;像米象牙餃,有些辣勁兒,怕辣的人猛喝可樂啦!飛黃騰踏餃,最有派頭,盤前一隻孔雀頭,後頭餃子皮拉薄油炸成金黃色的脆片,是有幾分孔雀開屏的樣子,大家看歸看,吃的時候都拔掉所有金黃色的羽毛,太油了!
最後一道,也是重頭戲─太后火鍋。相傳慈禧太后因庚子拳亂逃亡至西安,突然想吃點特別的,廚師於是割下雞胸肉,用牙籤包入一小張麵皮,只有小指頭般大小,因為雞肉包得多而雞胸少了,取諧音即是「吉多兇少」之意,太后一高興給起了「太后火鍋」。由服務小姐替大家從滾了的高湯中撈起,連湯帶餃放到各別的碗中,再依序端至我們面前,不能挑,邊吃邊數自己有幾粒餃子:一個表示一帆風順,二個是雙喜臨門,三個是「三六九朝上走」,四個是四季發財,五個是五穀豐登,六個是六六大順,七個是七星高照,八個是發發發,九個是天長地久,十個十全十美,如果一個都沒有,那就是無憂無慮,無事一身輕。我吃到了一個,於是絲路之旅一路平安,那餃子入口不到一嘴就吞下去了,這叫囫圇吞餃!
西安還有羊肉泡饃很有名,不過我們無福享受,倒是聽了一個有趣的笑話。西安人叫饅頭為饃,有一個老先生到北京去,在飯館吃北京菜很不習慣,想念家鄉味,就招呼了一位年輕的女店員來,說:「俺要饃(摸)!」小姐納悶,心想這老先生年紀大把,居然如此無禮就不理會,老先生見沒反應,就再度強調:「俺要饃,要白饃!」小姐生氣了,以為老先生不但要摸,還要白摸佔便宜,就說:「沒有!」老先生有些失望就改說:「那水餃(睡覺)也好!」小姐簡直受不了了覺得老先生得寸進尺,太過分了!這是一個各省語言相異而鬧的笑話,當時全車哄堂大笑。
在敦煌出產一種水果叫李廣杏,我們在火車上吃,熟的很甜,不夠熟的酸得讓人的眼淚給擠出來;李廣杏嬌小,外皮透亮,看在眼裡,愛在心裡,拿在手中觀察其黃中帶點淡綠,捨不得下肚,在敦煌家戶門口常就那麼一、兩棵,街邊道上到處賣著杏皮水,李廣將軍應該不會料到會因此出名吧!
在新疆的烏魯木齊,我們也吃了些特餐。先是嚐到了囊上肉,類似披薩,圓圓的厚餅皮放了羊肉,我們各拿了一塊扇形吃,因為羊肉頗辣,我只吃囊,麵皮中帶酥油味,黑是新疆的道地味。再來就是啃了相當馳名的烤全羊,我們進餐廳時,一隻烤熟的綿羊完整地跪在眼前,脖子綁著紅彩帶,嘴邊有些綠色蔬菜,彷彿羊兒跪地吃草一般,按規矩[2]油團裡最年長的張老爹首切一刀,再依序分解給各桌,每桌中央都有一大盤羊蹄膀,四周是羊肉片、羊肉捲、羊肉絲... 真的是全羊餐,一桌飯友十個人在那兒,對著滿桌的肉,挺著撐大的肚子乾瞪眼,大家都在想太多了、太浪費了,有些暴殄天物。
[2] 吃羊肉的規矩?
就哈薩克人來說,客人來了殺羊待客的規矩很多,進餐時,主人將羊頭獻到客人中的長者面前,長者先割下羊頭左頰上的一片肉放在盤中以示接受,在割一只耳朵給主人的孩子或座中最年幼者,意思是讓孩子聽長輩的話,然後把羊頭還給主人,然後才開始吃。主人招待客人吃肉時還有一些講究,對不同年、不同輩分的人給不同部位的肉,表示尊敬與禮貌,他們將肉分成六部分:羊頭和臀部、後腿骨、大腿、臀骨、前腿板、前腿骨,對客人給投和大腿部分的肉,胸叉子骨的肉是給女婿的,自己一般吃前腿肉。
這回的絲路大餐,是味覺的挑戰,是視覺的更新,有美味,有新奇,有不適,百味雜陳。來之前我讀了朱振藩先生的《食林遊俠傳》,談到各地美食的佐料、煮法與淵源,讓我大開眼界,自己來了一趟西北,讓我大開口界,儘管書中所寫的並沒有我吃到的,但更驗證中國人的吃功了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