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 2010

單車繞桃園

又到了長一歲的日子了,我仍懷有如去年單車一日雙北的志向,但碩二疲累置麻木的日子讓我已失去了點體能的信心,翻山越嶺的事我不敢想,那就不能往東了,就往西吧,胡亂在地圖上畫了一條路,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去哪,總之8月2日的這一天就是要出發,走到哪是哪,走多遠是多遠,總之我終究會回來,回到珍貴的人身邊。

一早沿著永和縣道106騎,過了中和就進入板橋,再過大漢溪來到樹林,這一路都市擾嚷的都市樣貌,緊湊的大樓與壅塞的招牌填滿了所有視野,記得前些日子大家在吵縣市升格的標準時夏鑄九老師開過玩笑:「如果人口超過一百萬就可以升格直轄市,那中永和兩個加起來根本可以獨立升格了!」據我生長在永和的同學說,永和人有多多呢?永和秀朗國小1985年寫下「全世界最多學生的小學」的金氏世界紀錄,六個年級一萬多人,後幾年秀朗一直都有著人數可觀的學生,學生無法全不同時在操場做操,但就算只有部分的學生一起做操,附近的住宅區都可以感受到地板的震動;而永和又有多小呢?全永和只有兩個國中,國中年齡孩子依照身分證字號,單號念永和國中,雙號念福和國中,沒有人有異議,因為永和小到任兩地到這兩個學校的距離都沒差。

總之,過了大漢溪進入樹林,雖然仍是建築叢立,但心口的感覺是鬆了點。


2006年環島我是從鶯歌進土城,是走大漢溪的東岸,這回我走大漢溪西岸,沿縣道114過了山佳來到鶯歌,嘿!鶯歌也算是個老朋友啦,4年前來到此地就說過「鶯歌」是我最喜歡的地名之一,但緣份不僅於此,參加排球校隊後幾乎每年都會來鶯歌打比賽,年復一年也感受得出地方拼觀光的努力,傳統陶藝更顯新意,但老街的味道就慢慢散了。

陶瓷博物館是鶯歌再生的起點,但至今我總是路過而已,我只是個單車過客。


出了鶯歌循著指示進入大漢溪的河濱自行車道,這一路可以通到大溪老街。可能是夏日炙熱吧,自行車道鮮無人煙,偶爾幾條流浪狗徘徊在附近的草叢,是一路上唯一見著的夥伴。

自從台北市首開先例把河濱闢為休閒空間並獲得市民廣大迴響後,各地縣市政府群起傚仿,但輪下這條河濱跟台北的河濱感覺不一樣,景觀顯得「淒涼」許多,河對岸就是鳶山、烏塗窟山、尾寮山等山脈,大漢溪溪緣有寬有窄,窄如河道寬如湖泊,依山傍水景緻優雅。


沿著河濱自行車道騎的好處是不會遇到地勢起伏,順利地就過了這段山勢,到了桃園大溪。今天是週一,且時間不過早上九點,本來應該熱鬧的大溪老街卻格外冷清,店家幾乎沒有開,漂亮的大溪橋上只有我一人與車的獨影,我試了各式自拍流連許久。


運籌帷幄的時候本打算去石門水庫看看,但騎至此已深感體力大不如前了,台7的蜿蜒山路前我著實怯懦了。

我轉向台3一路往龍潭而去,這裡是阿布的家,我傳了個簡訊給她,恐怕她才剛起床呢!龍潭,顧名思義這邊有個「潭」,名字取得響亮但其實沒有那麼壯闊。臺灣的神話跟中國簡直一脈相承,「龍」字出於有人見過潭裡有龍冒出的傳說,於是從原名改為龍潭。那原名是甚麼呢?原名是「靈潭」,因為潭水四季皆有風後水量,保佑地方農地生活用水不虞,被認為具有神靈而命此名。「靈潭」或「龍潭」對我這外地人來說沒甚麼差異,倒是聯想到座右銘裡「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一句,意外地把兩個名字串在一起了,哈!


過了龍潭仍不想停留,沿著中興路一路往北騎,到了埔心就接上台1線了,4年前騎過了。

到了楊梅是早上10:50,但從5:30至今已經騎了五個小時了,決定在這邊歇息,隨意就選了鮮芋仙,只因為有冷氣和偌大的落地窗,可以休息與看車兼顧。自從在大溪改道後就計畫大變了,我翻出地圖研究等下的路程,其實跟桃園相當不熟悉,最熟的不過就是桃園機場吧。好吧,那就來繞個大圈吧,一路向西到海邊,然後沿著台15往北回淡水河口吧。


還等不到12點就按耐不住了,管他赤日正中也就出發了,沿著縣道115一路往海邊去了,路上經過新屋鄉與觀音鄉,沿路沒麼景觀,兩道多是農舍與田埂,但也沒有怎麼吸引我。一直到大園鄉才出現引人目光的東西,不過不是好事情,而是大園工業區,我好像一直小白兔闖進了烏煙瘴氣的叢林,台15線上不砂石車與油罐車,就是中華三菱的卡車鑽來鑽去,廠房一間比一間還大,煙囪一根比一根還粗,此時正好是大中午,各廠的員工紛紛上街覓食放風,穿著藍色或灰色的工作服穿梭在難得幾條有餐廳的巷街。我在一家7-11停下來買水,與一位工人攀談了起來,但聊了甚麼我已經忘了。

大園鄉一過就來到竹圍鄉了,有個著名的竹圍漁港,但剛經過工業區出來就見漁港,實在不敢見教這邊的漁貨阿。


到了林口的台15線就緊黏著61快速道路了,炙熱的太陽在我身上咬出了好幾口紅印,腦子被曬到有些暈眩,我儘管讓腳往前踩著,手臂上汗水不斷滲出結成球狀的汗珠,與白色的防曬乳液混在一起挺有藝術美的....顯然已經無聊到看著手臂往前騎了。這路上偶爾有趣的是看天上呼嘯而過的大飛機,因為桃園機場就在附近。



下午4:30我來到新北市八里了,十三行博物館週一休館也只能閉門羹了。從2005年起已經騎過「公館-淡水」河濱自行車道有七遍了,但卻從來沒跨過淡水河到八里這邊看看,這次要來體驗淡水西岸的自行車道了。


在東岸時妳看到的是對面的觀音山,在西岸看到的就是對岸的陽明山,在東岸看見對面零星房舍,在西岸看見的是對面的高樓大廈,台北的繁茂彷彿是「擠」出來的,只要是點可以蓋房的平地立馬高樓竄起,土地不得一口呼氣,景色不得一線生機。對這樣的局勢其實已經不會太感嘆了。


西岸自行車道到關渡橋就沒了,我也得上橋了,因為往南就進入蘆洲與二重疏洪道,連到新莊與板橋,離家太遠了。我上了美麗的關渡橋,記得小學第一個獲獎的四格漫畫作品就畫到了關渡橋,靈感來自於媽媽難得帶我們上台北一次看見了紅通通的關渡大橋與橋下綠油油的紅樹林。小時候的台北是那樣遙不可及,誰知現在已經生活了六年,活脫脫半個台北人了。


漸漸地我靠近了欲見已久的地方,過關渡橋不久來到一個碼頭,這是我們第一次約會的地方。記得那是一個盲從的夜晚,那天我們去北美館參觀蔡國強的爆破展,之後就隨興地跳上了一輛公車來到了關渡,夜色中我們沿著河濱散步哼歌,不知不覺地就來到這個碼頭,棧道兩邊的燈光深深吸引著我們,記得我還為妳畫了張手稿。我對影像的記憶力相當強,或許有一天我們都忘了曾經來過此地,但只要回到這個地方、看見這個碼頭,我定能想起甚麼點點滴滴。


6:30來到大稻埕,在這熟悉的地方遇見了黃澄澄的夕陽,岸邊有不少攝影玩家已經擺出了獵人般的器具與姿勢,準備獵補每道光影的瞬間,有道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日出日落天天有之卻不曾被妳我所擁有,但又正如蘇軾所說:「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詞解。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每次遇見剎那間的美,總讓我想起蘇軾的句子,是說蘇軾寫太好呢還是我念書念太少了?


晚上7:10我上了永福橋,2007年北海岸回來我走永福橋,2009年單車雙北回來也走永福橋,永福橋與「回家」以畫上了等號。7:20就回到永和的家中,今天是我的生日,當然也是一分的生日,我們說好要一起在家中吃晚餐、看韓劇「李蒜」、吃蛋糕、以及喝酒,結果只進行到第三項我就累倒了,在沙發上睡到不省人事,起床時已是隔日六點了。


騎了162.2公里,騎乘時間 07:49,慶祝我的24歲生日。

即將升碩三了,無不是要讓自己在一年內畢業。把時間交還給自己,卻把空間交給了莫測,總是說人要流浪,於是用什麼藉口都要去流浪,又總是問浪人真的可以流浪嗎?但我不再是個浪人了,或是認清了我從來就不是,因此收起了玩心與散心,專心地去流浪。自從有了妳,我的每一步都伴隨著一個陪伴與一個等待,讓我即使離開熟悉的地方面對陌生的一切,也不急於操控也不害怕,並限時限量使命必達,必需努力。

當天空起了雨,就能淡了說再見的滋味,卻酸了光陰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