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取自出國報告書)
澳門大學主辦學校澳門大學是1991年才成立的新式大學,為了學校的發展,澳門大學於2009年向廣東珠海橫琴地區租借一塊地作為新校區建地,短短四年間便把校園硬體與周遭交通設施(含海底隧道)完成,2014年正式遷入新校地,根據倪明選副校長的說法,新校區的空間規劃是在分析多所世界名校空間後設計而成,建築風格也融合了中西元素。校園整體的感覺寬敞舒服,我特別注意到中央教學樓內的先進設備,開放空間中設有給學生討論的小空間,有完全開放的、半開放的、也有密閉的,每個空間配置沙發椅、討論桌、及一台液晶電視,這樣的空間有數十間,供學生自由使用;先不論澳門大學的世界排名,此等完善的硬體設備不僅能吸引學生,更能促進學生的交流意願、提升學生的溝通能力,是為新世代學生教育的基礎設施。當然,澳門大學的財力多少仰仗澳門政府從娛樂產業收來的稅,由此也可知,澳門地區從空間上即看出產業、政治、教育、文化密不可分的關係。
太平洋鄰里協會(PNC)原是由美國加州柏克萊分校成立,1997年轉由臺灣中央研究院承接業務,致力於大學和研究機構間的學術資源交流。PNC 2015研討會由澳門大學主辦,本次研討會以Taking Data into the Public Domain為主題以因應大數據(Big data)時代來臨,涵蓋資料的來源、蒐集方法、資料處理、研究方向、成果展現等討論,以及將研究成果應用於視覺化表現、開放互動、推廣教育等。PNC 2015三天會期共有28個場次,我依資料類別將其粗分為八項:(1)文化資料、(2) ECAI工作坊、(3)鏈結開放資料、(4)生物多樣性資料、(5)環境保護資料、(6)無形資產資料、(7)IT工作坊、(8)空間與都市資料。本次我主要參與文化資料、ECAI工作坊、鏈結開放資料、及空間與都市資料的場次。
這次研討會主辦地澳門是富含歷史的城市,「澳門歷史城區」是由22座歷史建築與8座前地(廣場)所構成,1995年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見證中國明清以來的東西方文化交流,是中國境內此類遺跡中規模最大及最完整的文化資產,因此在此五天四夜中除了參加研討會,也抽空遊覽了澳門歷史城區,呼應研討會中關於歷史文化資料的討論。在歷史內涵之外,澳門也因博弈產業聞名海外,博弈產業的發展幾乎左右了澳門的空間發展與都市規劃,例如填海造陸而成的路氹地區相當明顯,我們也參觀了著名的威尼斯人酒店。綜觀本次在澳門的行程,有知識性交流、歷史文化城、現代博弈觀光產業的體驗,澳門的面積比蘭嶼還小,卻有如此複雜的空間,讓此次旅程收益良多。
本次研討會充滿有關「資料」的討論,幾場keynote的主題都環繞大數據的議題,但有別於過去談論大數據的「4V」特性—大(volume)、快(velocity)、雜(variety)、疑(veracity),而是從幾個角度來思考大數據,我將其歸納為「來源(where’s the data)」、「意義(what the data means)」、和「應用(what can data do)」。
哈佛大學的Peter Bol教授以「Private Data, Public Goods」為講題,講述在資料積累愈多且愈公開的趨勢下可發展出那些有利於公眾的應用,他以哈佛大學的免費線上課程HarvardX為例,不僅利於世界各地有興趣學習的人,也有助於教授思考此趨勢下如何改變教育方法與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中研院的張韻詩教授則以「Disaster Risk Reduction Data - Challenges in Making Them Open」為講題,介紹將資料與技術整合於防災目的上的應用,尤其是目前尚不發達的建築室內避難系統的概念。同樣來自中研院的陳昇瑋研究員的演講主題為「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 The Collaborative Futures of Big Data, Computer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s」,介紹大數據時代對社會科學研究的衝擊與改變,大量的使用者行為資料已完全不同於傳統社會科學蒐集的一手資料,不僅有助於社會動態系統、風險評估、財金系統、及社經議題等課題的分析,更希望促成更多樣與更有效的跨領域學術合作。來自澳門大學的倪明選教授則以一個問句「What is the big idea behind big data?」引導聽眾思考大數據是如何改變網路產業與激發創意,大數據只是一種描述資料的現象,其背後潛藏著大量尚未被發掘的各種可能,待各界去發想。
研討會三天共有28個場次,我依資料內涵將其分為八項:(1)文化資料、(2) ECAI工作坊、(3)鏈結開放資料、(4)生物多樣性資料、(5)環境保護資料、(6)無形資產資料、(7)IT工作坊、(8)空間與都市資料。本次我主要參與文化資料、ECAI工作坊、鏈結開放資料、及空間與都市資料的場次。
一、文化資料
文化資料指與文化相關的所有資料,包括人文、藝術、民俗、歷史檔案庫等。由於研討會在澳門舉辦,因此有很多關於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澳門當地歷史保存的討論,例如由公部門主持的「澳門記憶計畫(Macau Memory Project)」,也有私部門發起的數位典藏計畫,例如「澳門天主教週刊--號角報(O Clarim)檔案庫建置計畫 」,另外也有香港教授介紹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數位典藏的相關技術,這些討論涉及資料的類型、蒐集、數化、展現、推廣等面向。
除了澳門外,還有臺灣的文化典藏相關計畫,主要有「原住民文化」與「台灣藝術」兩個主題。原住民文化部分,例如原住民傳統領域範圍的指認與建置研究,還有建構原住民在地知識的知識本體研究,以「人、物、靈」為核心發展的知識本體結構,相當有趣。臺灣藝術部分,以中央研究院數化中心的「從北緯23.5度出發—陳澄波」計畫為主,詳細整理日據時期以降的臺灣藝術家、藝術展覽、與他國(日本)的藝術交流活動,有別於過去藝術家介紹的單一描述法,這項計畫是以時間與空間為檢索依據,串聯人、事、物之間關係,建起相互鏈結的藝術資料庫,因此該計畫下有多項有關知識本體、鏈結資料、資料視覺化的子計畫。
二、ECAI工作坊
ECAI是Electronic Cultural Atlas Initiative(文化地圖集數位化計畫)的縮寫,是由加州柏克萊分校發起的計畫,鼓勵世界各地的文化研究將其資料數位化、地圖化、及視覺化。我參與了三場ECAI工作坊的場次,依發表內容將其分為「技術與工具」及「多元主題」。技術與工具方面,由中研院廖泫銘研究員介紹開發中的4D GIS平台,又稱ECAI-CKAN,目前尚在初始階段,另外有介紹如何使用GitHub作為文化資料的共享平台,以及如何結合WebGIS和VGI的應用以鼓勵地方公眾參與資料蒐集與調查等議題。多元主題方面,有印度洋區佛教傳播海路路線的研究、臺灣的墳墓資料研究、臺灣原住民傳統領域研究、臺北鐵窗之互動數位地圖、臺灣社經資料與地理資訊的疊圖…等多種主題的研究成果發表。
三、空間與都市資料
有關空間與都市資料的有GIS與都市的物流網(Urban IoT)兩個議題,我參加了Urban IoT的場次,是林峰田老師所主持的,共有三場發表,第一場由香港中文大學的林琿教授介紹地理資訊系統與衛星資料的應用,進而介紹如何利用地理資料建置虛擬地理環境(Virtu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 簡稱VGE),可應用於空間認識、人類行為研究、甚至城市規劃的研究。第二場是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的陳建旭教授介紹如何以「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看待IoT概念,相較於本次研討會大部分發表,陳教授提供非常不同的觀點,大部分資料研究是從資料的內容與結構作為研究設計的出發點,其次再思考使用者閱覽與互動的可能性,而設計思考則是以人為本出發,優先思考人的需求與目的,再思考滿足這個目的所需的資料與技術。第三場則由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林峰田教授談論在「智慧城市」的課題下,可以涵蓋那些需要「智慧」的系統,亦包含從政策面支持智慧城市的概念。
總結三場演講,若以設計四層次—產品設計、互動設計、服務設計、政策設計—將其分類,林琿教授的VGE介於產品與互動設計,陳建旭教授主要談論互動設計,而林峰田教授則談及了政策設計;若從思考方法區分,林琿教授的應用是分析式思考,陳建旭教授的應用是設計思考,林峰田教授則是從更廣的角度看待智慧城市引進IoT的各種可能,三場演講展示在都市規劃層次的IoT討論的多種面向與多種觀點。
鏈結開放資料(linked open data, 簡稱LOD)是指可開放給外部連結的資料的概念總稱,研討會中所發表的研究幾乎都與LOD有關,其中我對中研院鄧東波研究員的發表特別有興趣,他展示如何利用網路上的非正式資料作為研究對象,這類資料例如從Facebook、Flickr、Wikipedia等網站取得的使用者資料,其本身是基於使用者的觀點所產製的,因此如何將此類資料應用於科學研究是種挑戰,在資料蒐集、資料擷取、資料標準化、資料再利用各個步驟都需要研究方法上的再思考。
研討會心得
過去對大數據的認識多環繞在4V特性上,但在學術研究上其實需要更不一樣的切入角度,因為大數據可能意味著一種研究環境的變遷。由於網路的軟硬體愈趨發達,網路交流與應用幾乎無所不在,像Google和Facebook等網路公司透過提供價格低廉甚至免費的網路服務蒐集大量的使用者資訊,作為尋求更多獲利機會的基礎,大數據議題也因此在企業界大紅大紫;但對於學術界,大數據的興起對研究的衝擊有正面亦有負面,正面的影響例如多量又多樣的資料可能激發更多研究發想、或處理到傳統資料無法觸碰的課題、或發現更多未曾被看見的問題,但負面的影響則如衝擊既有的研究方法與理論基礎,無論量化或質化的研究方法都應重新思考如何面對此種資料形態,以及探討資料處理上的合理性與適切性。
澳門系列:
澳門(一):澳門大學PNC研討會
澳門(二):歷史街區(未完)
澳門(三):氹仔島(未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