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y 25, 2013

西班牙(六):義大利加古羅馬

最後一天在西班牙了,持續因疲憊而一副意興闌珊,也可能是房間太舒服的關係吧,早上悠哉享用水果、麵包、優格、果汁、牛奶麥片,一份又一份的,全是昨晚在阿三的雜貨店採購的,在歐洲流浪超過一週後往往會對「早餐」超級無感,因為選項只有這些。

最後一天要去哪呢?這問題昨晚已討論過了,常意見不合的三人這次竟然異於往常,對哥倫布系列、摩爾人系列、教堂系列表達同樣的膩感,縱使身在西班牙第四大古城,也不想再去探索了,於是老媽從厚厚的旅遊書中挑一個選項:

「不然去Italica?」
「蛤?Italy?」
「Italica,義大利加古城...」
「又古城,有多古?摩爾還不夠古嗎...」

本來想像的是去美術館吹冷氣之類的地方,但歷史老師畢竟是歷史老師.....

「羅馬帝國...」
「....這....真的太古了!」

義大利加古城(Italica),就這樣突如其來出現在旅程裡,老姊馬上上網找交通方式,只有公車選項且只有一路,顯然在塞維亞是個冷門景點,我們要先搭公車到Plaza de Armas總站,再轉搭前往義大利加的公車。

義大利加古城位在塞維亞西北方約9公里的聖地龐塞村(Santiponce),駛出塞維亞後,車上的乘客愈來愈少,最後只剩下我們三人和一位中年男子,本來擔心荒郊野外下錯站,但見那男子拿一張紙去問公車司機,原來他也是要去義大利加古城;我仔細端詳這男子,蓄著長髮、一臉絡腮鬍、以及一身宛若考古學家的裝扮,確實「長得」蠻像要去古城的XD。


伊比利半島的羅馬帝國

在西班牙這五天,好不容易摸懂了點時間與空間的歷史軌跡,誰知突如其來的羅馬帝國彷彿把我們又推進了大迷宮,時間軸拉長兩倍,有種從根部被砍掉重練的感覺。羅馬帝國耶!摩爾人入侵伊比利半島是西元711年,羅馬人進入伊比利半島可是西元前200年,一差將近一千年!砍掉重練吧,伊比利半島在歷史上南部比北部早進入國家統治的形態,羅馬人來之前是古迦太基政權,是個來自北非的城邦型國家。西元前550年古迦太基從北非慢慢進入伊比利半島,前236年即擴張至整個南西班牙,包括塞維亞地區;古迦太基起初和希臘城邦國爭奪地中海的霸權,後來古羅馬帝國崛起,迦太基開始和羅馬帝國交戰,前後發生三次「布匿戰爭」,全由羅馬帝國取勝,其中第二次布匿戰爭中,南西班牙落入了羅馬帝國的版圖。

西元前206年羅馬帝國進入塞維亞,羅馬人Scipio Africanus將軍選擇在此地建立「僑居地」,打造一個典型的羅馬城市,義大利加由此而生;雖然遠在伊比利半島,但義大利加對羅馬帝國貢獻匪淺,共產生兩位羅馬皇帝,且都名列「羅馬五賢帝」,第一位是圖拉真(Trajan),西元98至117年在位,羅馬帝國的版圖在他統治期間達到鼎盛,第二位是下一任的哈德良(Hadrian),從117年到138年,他是圖拉真的遠親。


圓形劇場 (Anfiteatro)

下車後,義大利加古城的冷門顯而易見,只有義大利加的入口建築稍為醒目,其餘都是零星散布的兩樓平房,一片荒涼,彷彿進入美西小鎮。那座入口建築是義大利加古城的門面極微型博物館,穿過去才是古城,從地圖上看起來佔地面積頗大。

走過博物館,第一個印入眼簾的是羅馬圓形劇場;圓形劇場的畫面讓腦中歷史書自然而然就翻到羅馬的那一頁,因為羅馬建築的特色是那樣清楚,立刻擺脫過去五天所累積的摩爾人建築、哥德建築、各種「主義」的建築;圓形劇場是典型羅馬城市主要的活動中心,且此劇場據說是當時羅馬帝國領土內最大的圓形劇場,可容納25000名觀眾。



此圓形劇場雖比羅馬競技場早建了280年之多,但已可清楚看見羅馬人劇場設計的基本原型。圓形劇場是橢圓形,東西兩側是主要出入口,門口立有四根厚實的方柱,光這畫面就顯得氣派了;另外有四個出入口,外圍的觀眾席有分兩層,中間以人行道相隔,人行道下方設有下水道系統,可見兩千多年前羅馬人高度的建築智慧。劇場中央是演出空間,正中間有演員準備的地下室,裏頭蠻寬敞的,有八根方柱,是以前用來支撐頂上的木地板,排水系統似乎也有連結至中央地下室,整個建築的水系統貫穿完整。






義大利加古城雖然名為「古城」,但大多只是「遺址」了,雖然占地廣闊,可除了圓形劇場和少數幾處斷垣殘壁以外,幾乎空無一物,放眼望去一片荒涼,叢叢的綠樹是畫面中唯一的生機顏色,卻又散佈得很萎靡;當我們走出圓形劇場看到這般景象時,彷彿從臺北巨蛋出來後直進入屏東稻田一樣,炙熱的氣溫下,充盈著沙漠般的貧脊,但又在湛藍的天色下,嗅出一絲文化的鼻息,畢竟也是兩千兩百年前的城市了,烽火燎原都走過千百回了吧!


其實,時間的摧殘只是小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中世紀塞維亞開始建城時因缺乏石材,便把羅馬古城當成即時採石場,造成它「結構性滅亡」。古城遺跡廣大平坦,站在地平線就能把「城市」一覽無遺了,大約看出格局是格狀的,跟現在格狀道路系統很像,但我懷疑是整理遺址時劃出來的。由於這是羅馬人的僑居地,大多空間是當時的「住宅區」,但殘跡所剩無幾,有些剩下牆角,有些剩下幾根柱子,有些則是留下繪有精緻圖案的地板,還是會對兩千多年前的藝術有所驚嘆。然而,不知是否是因為當初被當成石材場「開採」,讓建築殘跡的斷痕非常「整齊」,沒有古蹟歷經風霜、慢慢消蝕的樣子,只能說義大利加古城處處充滿「落差」的驚奇。



有塊住宅區的柱子群保留較為完整,一旁有建築格局的說明,我看不懂西班牙文,但有張建築透視圖顯示這區塊只有一棟建築,內部包含了商業區、競技區、溫泉區、以及綜合使用的居住區,簡直「集合式住宅」的概念外加「公共設施」配置的設計阿,原來兩千兩百年前的羅馬住宅就有今日建築的基本原則阿!





不一會兒就把殘跡逛完了,剩下的就是沙漠般的一切,古城也不古城了。老媽癡心於研究植物,即便是那樣的稀疏,她開心地說:「這橄欖跟台灣看到的有點不一樣耶!」老姊和我則把沙漠當成遊樂場跑來跑去,一下就跑到一兩百多公尺外的地方了,或把沙漠當成舞台,大跳「愛你」跟「Nobody」,整片古城只有我倆的嘻笑聲在迴響。畢竟是台灣人,顯有機會感受這般不著邊際的廣闊。




記得在巴塞隆納哥德大教堂旁見過羅馬時期的城牆遺跡,而今在塞維亞見到的是整個羅馬帝國的城市遺跡,顯然,把歷史故事娓娓道來是多麼簡單的事,但想要在真實空間裡產生共鳴就太困難了,特別是這個義大利加古城。其實我們的動機本來就無厘頭了,為了擺脫摩爾人跟哥倫布這兩條歷史脈絡,為了避免再被張牙舞爪的大教堂吞噬,於是來到這片寬廣平整的廢墟,但晃了一圈後發現除了換得一身通紅外,只剩空虛,因為我們沒有老媽那種能耐,可以把眼見耳聞與腦中知識串聯在一起。仔細想想,在歷史大城的炫目外表下,縱使我們不懂,但囫圇吞棗也能有飽足感,而今卻在看不出所以然的「遺址」上,彷彿餐桌上僅有一只空盤。

從義大利加古城回到塞維亞已經下午兩點半了,回到家後踟躕了半晌,還是決定撲向歷史的糾纏與懷抱。逃避一整天後終於認清舊愛才是獨鍾,我所獨鍾的並不是哥倫布的甚麼、摩爾人的甚麼、塞維亞的甚麼,更不是說羅馬就不值一談,而是獨鍾一種完整的感覺,在一趟旅程中把一條脈絡徹底摸熟,就像讀本小說,要有頭有尾才能感到滿足。於是,我們回到了聖母主教堂廣場,厭膩感早已蕩然無存,但因時間已晚,花門票錢參觀主體不划算,所以只參觀免費的偏廳,那些還有提供日常教堂功能的禮拜堂。


西班牙之旅的回顧

我靜靜坐在教堂的長板凳上,回想西班牙旅行的所有,從六天前的巴塞隆納到今日的義大利加,彷彿倒著看西班牙的歷史般。

義大利加的羅馬人自西元前206年進入伊比利半島,一直到西元476年被汪達爾人滅亡;摩爾人西元711年入侵伊比利半島,797年西哥德王國查理曼大帝第一次收復失土,把基督教世界的邊界守在巴塞隆納,其餘的要等1248年斐迪南三世第二次收復失土,南西班牙又變成了基督教的世界,唯隆達及格拉那達一帶仍在摩爾人手裡;西元15世紀末西班牙雙王開啟第三次收復失土運動,1485年隆達交出政權,1492年格拉那達交出政權,整個伊比利半島完全屬於西班牙了。1492年收復全部失土的同年,雙王資助的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開啟了大航海時代,航海探險隊進出南西班牙的港口,讓塞維亞成了當時歐洲海運的樞紐大城,西班牙因航海讓國力達到鼎盛,在美洲及亞洲擁有多處殖民地,但隨著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甚至最後美國相繼崛起,西班牙的國力由盛轉衰,最後在1898年美西戰爭中輸掉了所有美洲殖民地。

美西戰爭的失敗讓西班牙陷入痛苦的情緒,最嚴重的負面影響恐怕是1936-1939年的西班牙內戰,這場內戰不僅讓西班牙內血流成河,對世界影響也極大,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由於西班牙內戰是政治主張的鬥爭,因此大量的他國熱血青年自願參與這場內戰,人稱「國際縱隊」,美國作家海明威就是此時進入西班牙,才開始被西班牙文化深深吸引,最後在隆達一帶寫出了曠世鉅作。

西班牙的歷史是多麼的糾葛與痛苦,民族如此、宗教如此、政治如此、藝術上更是如此,今日我們得以在巴塞隆納遇見「九八世代」,三大建築師與三大藝術家創造了「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是西班牙國際地位與加泰隆尼亞精神相繼受挫後所爆發出來的藝術;我們得以在塞維亞欣賞佛朗明哥激情與高亢的音樂與舞步,是摩爾人與吉普賽人長期被歧視與迫害後所爆發的藝術;我們得以在隆達認識西班牙鬥牛,用血腥的人獸鬥爭證明人格的高尚尊嚴,是中世紀歐洲你死我活的鬥爭世界所爆發出的藝術。是的,我們的所見所聞都只是西班牙的冰山一角,但一山一角投射出來的各個是個大時代!

本次旅行涵蓋的西班牙簡史
圖片來源:自製

本次旅行的西班牙城市

這一夜,有老媽!

晚間六點晚餐時間到了,老媽提議在這西班牙的最後一餐吃頓好料,但我們三人都對美食不專業,只會從餐廳的外表、室內陳設、及價位判斷何謂「好料」,最後選家有點英國都鐸式建築的餐廳,餐點類似創意料理,偏重視覺感,份量極少,三兩口就沒了,味道也留不下甚麼印象,到底是真的不怎麼樣還是我們真不懂吃呢?



西班牙六日自由行即將告終,明天我們將離開西班牙,並送老媽回台灣。老媽從7月10日出發至今7月25日,16天是她人生中最長的旅行,走過荷蘭的Utrecht、Amsterdam、Zaadam、Maastricht、Groningen,法國的Paris、Mt. Sant Michel,西班牙的Barcelona、Granada、Ronda、Sevilla,總共看了九個世界遺產,每天朝九晚九步行如操兵,雖然一路上都在哀嚎「虐待娘親」,但每天還是很開心,她說,教書36年終於不用再紙上談歐洲之兵了,她也說,當親眼看到教了36年的東西屹立眼前時,那份感動難以言喻。

記得小學二年級開始,老媽每年都會帶我們出國,靠擔任導遊的二舅領軍,披著跟團的皮行自助旅行之實。升小學六年級時,老媽第一次嘗試籌劃全家的自助旅行,我們去了英國倫敦和愛丁堡;但從那次之後,雖然去中國、德國和紐西蘭,但全部跟旅行團,再也沒有和媽媽一起自助旅行了。時間過得很快,世界也變得很快,資訊與科技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讓曾拿手於旅行規劃的老媽也到了對「出國」不熟悉的地步,更對「系統」非常不擅長,若要她搞懂城市的交通運輸恐怕比登天還難。

儘管如此,老媽完完全全是個非常好的旅伴,因為她腦子是極其豐富的資料庫,並提供ATM般隨時提領故事的功能,而且涵蓋領域極廣,歷史、宗教、建築、美術....等只要跟「文化」有關的她都能講上一口,不僅如此,當老媽在描述這些資料的時候會附帶時間軸,她常說「時」和「空」是學習任何事物最重要的基本軸。古有云:「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像我們這種以視覺與娛樂為導向的年輕人,常把「行萬里路」掛在嘴上,卻只摸到淺薄的一面,還沾沾自喜,而像老媽這種執著於終身學習人,卻徹底實踐「讀萬卷書」,紮紮實實,深深刻刻。

明天她要回台灣,而我們卻要去希臘展開未知的旅程,以上推崇ATM老媽這麼多,當然要在西班牙的最後一夜先提領希臘的歷史故事,以避免自己落入膚淺的走馬看花,結果老媽一講就兩個小時,這一夜,不是塞維亞的,而是老媽的。

給西班牙、巴塞隆納、格拉那達、隆達、塞維亞、以及親愛的老媽,晚安,掰掰!


西班牙系列文章:

西班牙(一):巴塞隆納高第
西班牙(二):巴塞隆納舊城
西班牙(三):格拉那達摩爾人
西班牙(四):隆達鬥牛士之歌
西班牙(五):塞維亞的哥倫布
西班牙(六):義大利加古羅馬